长沙晚报1月29日报道 58岁开始学习剪纸、68岁就获得全国金奖的宁乡农民刘章喜(本报曾作报道)最近又有喜事——他的剪纸技艺被列入宁乡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悉该消息,记者特意赶到刘章喜的家中进行采访。
“刘章喜是大成桥的剪纸奇人,58岁开始学习剪纸,68岁时多幅民间剪纸艺术品荣获全国性奖项。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剪出了五彩斑斓的晚年生活。”一路上,本报曾经的报道对象、长沙首家个人民俗文化馆的创建者谢国恩介绍。在刘章喜家房前屋后的墙壁上,都贴满了剪纸作品,一幅童子拜观音图惟妙惟肖,走近一看,仿佛要从墙体中走出来。记者被眼前这一幅幅剪纸艺术品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我是受到一位老师的影响。”刘章喜笑称,自己从小就喜欢剪纸艺术,少时曾经以树叶为纸、以手为剪刀,尝试着剪出各种图案。长大后,想拜名师学艺却一直未能如愿。2002年,58岁的他在《长沙晚报》上看到望城秦石蛟先生创办“华夏剪纸博物馆”的报道,于是慕名前往参观学习,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剪纸,刘章喜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只要一拿起剪刀,他的心里就只有那片红纸和剪刀下的人物了。从早到晚,他在桌前一坐就是大半天。平日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剪纸,有时走在路上突然有了灵感,就会立马把内容画下来,回家以后再精雕细琢。而他剪纸艺术创作的载体也都来源于生活,创作对象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人和物。他创作的作品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煲碗鱼汤送给妈》,2012年在第五届全国剪纸艺术比赛中斩获金奖。
对于自己的剪纸技艺被列入宁乡县非遗保护项目,刘章喜说:“这既是对我剪纸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鞭策。”近年来,刘章喜一直致力于校园剪纸,编印了《剪纸艺术简明教程》,先后到长沙近30所大、中、小学给师生讲课,传授剪纸技艺,“接下来我要在全市更多学校普及剪纸课,让剪纸艺术在下一代中传承下来!”(记者 李广军 通讯员 刘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