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苏仙有农庄163家 年营业收入达3.5亿元
2015-01-27 11:58:46
  
红网

郴州日报1月27日报道 集食用菌、天麻种植、示范、科研、培训、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郴州市芝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位于苏仙区良田镇堆上村。该公司负责人陈永红介绍,这里是郴州市最大的标准化秀珍菇、姬菇生产基地,公司每天出产的数十吨菇类完全不愁销路,批发价高达5元多一斤。

特色农业方兴未艾

蘑菇紧俏畅销,正是苏仙区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农业无特色,则注定无出路。“我们不能停留在粗放经营上,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庄园式推进四位一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苏仙区区委书记彭生智说。

调结构、建基地、延链条,农业产效在提升。“一乡镇一产业”特色乡镇分片布局、“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群星闪耀,特色农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烟叶、茶叶、有机蔬菜、林果、药材……连片成块的特色基地,构成了一幅幅农村新景。

2014年,苏仙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入社耕地5723亩;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21家;建立水稻、烟草、油菜、水果等科技示范户700余户,以市第一职中为培训基地,采用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农民需求进行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操作和维修、农村经纪人、乡村旅游等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特色农业大发展,鼓了农民腰包。2014年,苏仙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0元,比上年增长13%。

新型工业异军突起

2014年9月底,苏仙区高新技术企业——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2013年度省长质量奖”,为郴州市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

“省长质量奖”首次落户苏仙,正是苏仙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促进企业创新所结的硕果。今天的苏仙,澳玛新型环保建材、中创工程轨道、农夫机电制造、泰安智能车库……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聚集。

如今,围绕有色金属、能源、建材、烟草、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七大新型工业支柱,苏仙区百亿产业集群已具雏形。

2014年,苏仙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方面捷报频传:苏仙区荣获2013年度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一等奖; 2014年新引进中烟集团、国电电力等一批“中”字号、“国”字号知名企业投资苏仙;总投资21亿元的中烟郴州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进展顺利……

“创新,是苏仙区工业高歌猛进的内生动力。”谈及苏仙区工业发展,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浩说。

近年来,坚持“产业有规划、项目有选择”,鼓励企业技改创新从崇尚“短平快”的急功近利,到注重后劲与潜力的“高精尖”,苏仙在一个个具体项目的遴选和推进中,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扶持企业创新品牌。

创新催生生命力。2014年,苏仙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8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同比增长12%。全区45家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24%,占规模工业增加值60%。全区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24%,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8%,居全市第三。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位于苏仙区南塔街道办事处八一路社区的城市综合体——生源时代广场最近因为其在全市率先推出的“生源闪购”业务着实火了一把。

“想要在生源超市买点东西,直接在网上下单,两小时内就能送过来,‘闪购’既便捷又值得信赖。”位于市区龙泉路的市民李晓明通过“生源闪购”在网上购买了超市的面条、鸡蛋和水饺等食品,不到两小时就有专人如数送来他购买的商品。

像“生源闪购”这种适应个性化、便利化消费趋势,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推动传统服务业“触电”升级的创新举措在苏仙区不在少数。

近年来,苏仙区坚持城市建设与经营并举。郴永大道苏仙段、区机关幼儿园南园、爱莲湖学校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加快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居然之家、通程国际、金科商贸城等城市综合体建设,为发展创意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城市经济搭建良好平台;以苏仙工业集中区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为契机,构建了以苏仙“两型”产业示范园为核心,覆盖良田民营工业园、苏仙现代商贸物流园的“一区三园”架构;推进中远泓广物流园、湘粮粮食产业物流园、郴州瑞祥成品油库等物流项目建设,把槐万路打造成商贸物流集聚带。

同时,苏仙区还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总投资150亿元的雅居乐望仙生态小镇、总投资60亿元的王仙岭旅游度假区、总投资36亿元的许家洞温泉小镇等重大旅游产业项目相继动工;成功引进一期投资12亿元的《飞天·苏仙》实景演出项目,裕后街台湾风情园开街,飞天山地质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休闲农业、基地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区拥有农庄163家,各类农庄从业人员4000人,年接待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3.5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