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上科老人在制作长鼓。图/陈茂智
盘上科正在用火烧空鼓身。图/陈茂智
永州日报1月23日报道 在江华,用手工制作瑶族长鼓的师傅真的屈指可数。盘上科是其中一个。
盘上科是江华瑶族自治县两岔河乡楠竹坪村人,今年74岁,说话声音洪亮,身体硬朗,他说这与他常年生活在瑶山有关。跟他几次相约,终于在他的工坊里见到了他。走进他的工作间,只见他一手拿着一个刚做成初胚的长鼓,一手用火钳夹着通红的炭火放在长鼓的一端,用火去烧灼鼓身。烟火的熏燎使他不停地抹眼泪,火烧到一定程度,他要停下来用特制的刀具把烧过的地方掏空。他说,只有把长鼓整个掏空了,鼓敲打起来声音才清脆悦耳。那些没有完全镂空的,或者只用刀凿把两头挖空的肯定没有用火烧出来的好。
盘上科老人做的长鼓,纯粹用手工制作,跟市面上销售的长鼓完全不一样。
他说,制作长鼓的工序很多,选料是最重要的一环。做长鼓的木料须得用十年以上的椌桐木,把树砍下,根据鼓身的长短锯成段,然后剥皮,阴干。跳舞常用的长鼓一般长两尺三,鼓的两头直径约四寸。先用刀斧砍削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喇叭型,用刨子把鼓身刨平,然后用砂纸细细磨光滑。初胚做好后,用凿子把鼓的两头挖空,再用炭火把鼓身中间全部烧通,然后在两头蒙上鼓皮,用竹钉钉好,再用桐油抛光,很少用油漆或者用油彩描花纹。皮料的选材更为讲究,山里的野麂子皮最为上乘。取一张麂子皮,用石灰、米粉浸水泡三四天,润皮、脱毛、剔除油脂,再晾干。这样制成的鼓皮韧性好、颜色透亮,敲打起来声音清脆,又耐磨。他说,很多人用牛皮替代,那要差很远,也不是正宗的瑶族长鼓。
为什么要用椌桐木做鼓身,要用麂子皮蒙鼓呢?盘上科老人说,这有一个故事。远古时候,瑶族的祖先盘瓠化成龙犬下凡,帮助平王打败了高王,立下了战功。平王封他为盘王,并把自己的三公主花英姑娘许配给了他。盘王与三公主生育了六男六女,一家人狩猎耕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盘王90高龄,仍健步如飞,上山打猎,有一次为追猎一只野麂子,他失足跌下山崖,被椌桐木的树杈刺穿胸膛,倒在树上。他的儿女闻讯赶来,怀着愤恨,把椌桐树砍下制成鼓身,再剥下麂子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此泄愤,纪念自己的父王……这就是瑶族长鼓和瑶族长鼓舞的由来。
盘上科老人说,瑶族对长鼓最为敬重。长鼓一定要摆放在神坛上,每年盘王节祭祀祖先跳长鼓舞的时候,要烧香化纸打躬作揖把长鼓恭恭敬敬从神坛上请下来。制作长鼓更有讲究,必须要有专门的师傅传授。他说他六岁的时候跟着师傅盘承恩带的舞狮队一起耍狮子,十岁那年,跟着长鼓舞师傅盘才远学跳长鼓舞。每年盘王节和过春节,他跟着师傅的龙狮队跑很多寨子去表演。1955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他代表贝江瑶族小学参加了长鼓舞蹈队,在庆祝大会上表演了瑶族长鼓舞。1956年,盘上科考上了零陵师范,三年后他毕业回乡,走上了从教之路。1961年冬天,临近春节的时候,村里组织舞狮队照例要去九冲十八寨拜年,他因为喜欢跳长鼓舞,也想参加。在长鼓舞师傅盘才远的指导下,他用了两天两夜时间,做成了平生第一对长鼓。1988年8月他由教师改行,在县人大机关担任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专门从事人大民族工作。为了推广瑶族长鼓,他在工作之余,经常教年轻人跳长鼓舞,还自己动手帮别人做长鼓。
1995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他为县里组织的长鼓表演队一次制作了80多个长鼓。当长鼓方阵舞动长鼓走过主席台时,那“嘣咚、嘣咚”击打的长鼓声,让现场所有的人欢声雷动。说起那天的情景,盘上科老人喜不自禁地用瑶语一问一答谈起那天的感受:“公嘣买?——倍嘣嘣!嘣套哈唠?——嘣套录状明!”意思是说,那天好多人问那长鼓声响不响,都说“啪咚咚”!问响到哪里去啊?都说,响到天上去!
长鼓咚咚,咚咚的长鼓声响到天上去!如今,江华瑶族长鼓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长鼓已从江华瑶山走出,走向全国、全世界更为广大的舞台。为了普及推广瑶族长鼓,早已退休的盘上科依然闲不住,除了自己打长鼓,还坚守自己手工制作长鼓的老手艺。他坚持自己动手,每年都要完成一百来个手工长鼓的制作。他教会儿子制作长鼓,还收了一个名叫赵山义的徒弟,教他制作长鼓。如今徒弟用他教会的手艺开了个长鼓工艺品商店,他每天也会去看看,看看徒弟到底还像不像他一样,还在用手工制作长鼓。
他笑着说,儿子和徒弟都不错,做的长鼓还算正宗。盘王始祖随身带,木本水源不可忘,长鼓是瑶族的象征,只要身边带着长鼓,不管走多远,自己永远是瑶族人。(通讯员 陈茂智 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