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1月23日报道 2014年12月30日,湘潭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对中心城区部分道路进行规范命名或更名的通知”(潭政发【2014】28号),对外公布200多条中心城区道路名称。细心的市民发现,一些陌生的名字出现其中,如文昌路、罐子窑路、船形山路、最胜巷。而平时我们耳熟能详的迅达大道、宝马路、奔驰路、岚园路等则不见踪影。更有细心的市民发现,湘潭街边的部分路名牌已悄悄“变脸”。
变的是道路名称,更换的是路名牌,可体现的却是湘潭历史文化变迁中的大事件,透出的是湘潭人对老湘潭的怀念和新湘潭的期许。
一个地名,重塑老湘潭
“三大桥西头起,往东到建设北路止,叫……文星门路。”手拿刊登着城市新地名的报纸,26岁的李君细心地比对着湘潭地名的变化,“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地方再熟悉不过,可这地名却让他摸不着头脑。
“文星门路是为了纪念湘潭古城的文星门。”湘潭文史专家周磊解开了李君的疑惑,在《湘潭县志》中记载了湘潭有6道古城门的历史:“南曰观湘,其东文星,西南通济,皆通水;北曰拱极,西曰瞻岳,东北熙春,皆通陆道。”其中有一个古城门叫做“文星门”。在当时,老百姓将文星门俗称为小东门,因此,过去的三大桥匝道东和三大桥匝道西又被改名为小东门东路和小东门西路。
“往南,便是观湘门”,周磊说,观湘门是湘潭古城的南门,正对面是当时的湘潭县衙门,这条路便是从衙门内穿过,因此,在这次道路命名、更名过程中,各方一致同意,将柏荫路更名为观湘门路。
虽然这些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却经由着道路命名的形式,将古城轮廓勾勒了出来。
一条小路,还历史“名份”
雨湖区韶山中路到金凤直巷,即市工商银行宿舍门口的一条巷子,是条无名路。在道路命名、更名工作初期,这条路的命名让人犯了难。最终,有人提出一个陌生的名字——最胜巷。
最胜巷由最胜庵得名。清末到民国中期,最胜庵是当时市内有名的一处宗教建筑,供奉着全市唯一一座如来佛卧相。“原来里面还有这么多故事。”在附近中学上学的李旭惊讶地说。
在此次道路命名工作中,湘潭经开区的道路更名最多,“湘潭经开区是个新建的地方,初期为了方便招商引资,多根据路旁的企业、单位等临时取名,但这并不符合地名管理法规的要求。”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负责人介绍,湘潭经开区的很多道路都回归到了历史故事之中,有了历史“名份”。
石码头路,原和平大道。石码头这个地名,曾让很多人疑惑,那里既没有临河也没有靠湖,怎么会有码头呢?“在清代到民国年间,那里还真有一个湖,叫天星湖。”周磊解释说,“没有修河堤之前,湘江里的船可以进入天星湖停靠在石码头这个地方,后来围湖造田后,这里被人称为天星垸,面对湘江河堤叫做天星堤,所以,以石码头给道路命名是从历史遗迹方面考虑的。”
一次更名,让时间凝结
迅达大道和步步高大道,湘潭人耳熟能详的两条道路。可2014年最后几天,这里的路名牌被悄悄更换,迅达大道更名为湘潭大道,步步高大道更名为莲城大道。
“按照国务院的《地名管理条例》和《湘潭市地名管理办法》,我们不主张使用企业、单位、商标等名称给道路命名。”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负责人告诉我们,一些不合命名原则的路名在这次工作中得到了更改,如源自岚园宾馆的岚园路被更名了河东大道,吉利汽车职业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路更名为根据有百年历史的船形山而命名的船形山路,奔驰路被更名为白石路等等。
“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地址多是短期的,几年到几十年,一来如果搬迁,容易产生混淆,二来随着时间发展,不能长久代表湘潭形象,但历史文化却能成为永久的财富。”周磊说。
一份心愿,让故事流传
“橘子青青上市时,儿童争买说云塘。”这是《竹枝词》里的一句诗,里面描述的是清朝时,云塘的橘子闻名全省,因此,这里有了一条云塘路。
“新命名或更名的地名里,很多都是这样的老地方、老说法,为的不仅仅是让人们记住这句诗,更为了让人们记得我们湘潭的过去,我们的先辈们做了些什么。”提起这些老故事,周磊有着说不完的话。
罐子窑路是湘潭经开区新修的一条道路,新中国解放后,这里曾是湘潭县窑厂的所在地,湘潭市内的陶器基本是都是在这里生产的。“这里还是朱德裳的出生地和埋葬地。朱德裳是辛亥革命中的激进派,写过一篇《中华魂》,与陈天华的《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同属反清革命的重要宣传读物。”周磊说,留下罐子窑路这个地名,既是纪念朱德裳的出生地,也是留下湘潭几百年陶器史的最后印记。
目前,高新区、经开区的路名牌设置工作已基本完成,雨湖区、岳塘区也已完成部分路名牌设置工作,这次已经更换的路名牌共计500多块,力争在今年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并逐步开展中心城区楼门牌编码设置工作。
老湘潭的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地,都可以借着道路命名或更名得以留存下来,使我市优秀的地名文化得到弘扬和继承。而我们更希望的,是这些故事流传开去,成为我们这辈湘潭人的骄傲。(记者 冯叶 通讯员 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