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揭开中药材养生礼品价格悬殊之谜
2015-02-26 09:51:19
  
红网

 

随着国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参、鹿茸、虫草作为节日养生礼品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但同一种中药材养生礼品价格相差悬殊,少的差几千元,多的能差几万元,令人费解。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并采访业内人士发现,地方质量检测不严、流通利益链条过多、看货定价机制欠完善等,是导致中药材礼品价格悬殊的主要原因。

同样野山参 价格相差十余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馈赠保健礼品,有送健康、送吉祥之意,深受消费者青睐,带动了人参、鹿茸、虫草等名贵中药材或中药材养生产品走俏。但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同种中药材养生产品价格相差很大。在东四的同仁堂店,一根22年的野山参5克左右,价位是1.2万元。在安定门附近的一家平价药店,一根生产年限为17年10多克重的野山参价位为1800元。

平价药店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个产品有吉林通化检测中心的报告,还有编号。对于消费者来说,鉴别是不是野山参,需要看人参芦部有几节,有几节就代表着有几年的生长年限。”他数了数这根人参的芦部,一共有17节,即生长年限为17年。

为表示这根野山参是真货,这个工作人员又拿出另外一盒称为野山参的产品,打开盒子,发现这根野山参芦部确实很短,没有几节。“这根是假的野山参,不过价位也要1700多元。”

不仅是野山参,市场上虫草、鹿茸等产品价位也很悬殊。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北京一家品牌药店冬虫夏草65克、A货,价位为3.23万元,有80克特级王中王的价位在5.91万元。卓创资讯中药材市场分析师张斌表示,冬虫夏草纯正的4000条西藏、青海货市场价为11.5万-12万元/公斤,按照115元/克计算,市场上虫草价位高于这个数字的很多。

地方检测不严 伪劣产品横行

张斌透露,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其产品含量不达标、硫超标、染色、金属粉增重等问题长期存在。例如名贵中药材中,面粉黏合断了的虫草、添加金属粉增加虫草重量、移山参假冒野山参等问题层出不穷。

面对价位悬殊而又真假难辨的养生产品市场,北京商报记者就安定门附近平价药店1800元的野山参采访辽宁省抚顺市野山参产业协会会长李国君,他表示:“类似于这个价位的野山参是假的。在抚顺的种植基地,野山参的一等货批发价为300元/克,二等货批发价为150元/克,这只是批发价位,到了零售商那里,价位至少翻一倍。类似平价药店的野山参即便是二等货,10多克批发价就1500多元,卖1800元没有利润可赚。” 现在野山参完全野生的资源越来越少了。目前的野山参实际上是把林下参的种子种到林子里,让其自然生长,生长15年以上,达到国家检测标准,就可称做野山参。

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上述平价药店的野山参确实有吉林通化检测中心盖的章,并有检测报告。李国君表示:“野山参检测市场上广泛认可的是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地方检测中心不严格,有的给些费用就可通过,这就造成伪劣产品横行于市场。地方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以及在网上可查到的产品编码,都不足以说明产品是真货、好货。”

流通环节复杂 看货定价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中药材行业不景气,药市行情普遍低迷,许多供应过剩品种价格跌幅较大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党参,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平均跌幅超过67%,三七、当归、黄芪等跌幅同样巨大,虫草价格同比也下降5000-10000元/公斤。但是中药材养生礼品价格为何居高不下?

据了解,目前中药材礼品市场尚没有专门的标准规范,中药材行业仅有药典、GSP和GMP以及各地方出台的相关标准。行业法律法规正进一步完善之中,如中医药法正酝酿出台。行善堂中医诊所总经理马宝琳认为:“现在的中药材养生礼品不入医保目录,国家发改委不予定价。市场上的看货定价机制和流通环节过多,造成这些中药材养生礼品价位悬殊,真假难辨。”

以冬虫夏草为例,仅从交易市场到普通药店环节,目前四川荷花池市场2000条售价21.5万元/公斤的西藏货,和药店20多克就要售价七八千甚至上万元相比较而言差距较大。张斌认为:“中药材流通环节一般经历从产地种植户、加工户、当地经销商、市场经销商,再到药厂、饮片厂和药店等终端零售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其流通环节纷繁复杂,其中生产、人工、物流成本自不必说。另外,各环节商家为了保证自身利润也要层层加码,商家、厂家、药店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药材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价格会持续走高。”

张斌认为,中药材长久以来的看货定价机制导致各品种很难形成统一的价格,包括不同品种之间、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之间。这与市场管理混乱也有关,中药材行业本身法律法规就不健全、不完善,这一现象存在于种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礼品的中药材还存在食品和药品界限模糊等问题。另外,养生产品还存在夸张宣传和炒作成分,这在一些名贵中药材和高端礼品中不胜枚举,如虫草、野山参因其野生资源的稀缺性和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往往被夸张宣传,部分商家借机炒作牟取暴利。(北京商报记者 刘亚力 夏姗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