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没有“美感”的职业何来认可度?
红网
 
05-26 14:25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看来,当下社会声望最高的5个职业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教师、高级技术工人、设计师、警察、运动员、文艺工作者、记者、民营企业主、金融从业人员的排位也比较靠前。78.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职业的社会声望一般或较低,41.3%的受访者不愿意子女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个人职业认同不认同,愿意不愿意,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愿意或不愿意,是不是趋于高度一致的少数几种职业。

从被认同的职业所具有的特点看,收入水平排第一,稳定性、可持续性、工作环境好依次。此后紧跟的则是社会贡献大、时间自由、权力大、国家政策扶持、人脉资源广、工作清闲等。而具备这些特点的,基本上都有为数不多的几种职业与之对应。显然,所谓的愿意不愿意,都是以此作为参照标准的。

一个科学合理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应该是职业多元又能各安其责的社会,而职业多元化的存在并被内心接纳的一个关键前提,就是职业认同感相对平衡,而不是被彼此之间的鸿沟阻断。当整个社会广泛认同的职业局限于少数几个,人们的自由择业权变成无奈被动的“听命运安排”,只会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导致群体对立。伴随“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出现的诸如“仇官仇富”心态的日益泛滥,正是这个对立的必然结果。

导致阶层固化的因素很多,但从根本来说,还是现行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正如有论者所说,这是社会尚不公正的制度根源,也是当今一切问题的渊薮。提高职业认同度,需要有新思维来提升职业“美感”。这个“新”至少有两个,其一,畅通上下流动渠道,让个人努力成为职业竞争主流。当所有人都能站在职业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凭借自己的双手打开期待的职业阀门,不受外力影响而“抢跑”,那么,这样的角逐就是公平的,赢得也坦然,输得也心服口服。关键是,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改变,这将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其二,就是通过“削峰填谷”,抬升职业认同感低的职业地位。社会不存在绝对公平,因而就无法改变职业的客观差异,但减轻或消除职业疲劳感,提高职业认可度却是可能的,至少,不能让不同职业的性价比指数相差太大。如何把不同阶层的利益协调好,实现不同阶层的利益再分配再平衡,需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来完成。道阻且长,但政府责无旁贷。

文/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