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题和诗词结合在一起,是种什么体验?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2015春季学期的《蛋白质工程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就“玩”了一把“文艺风”,并在网上走红,甚至有考生感叹,这是国科大年度最浪漫期末考试卷。(5月17日《新京报》)
期末考试对学生意义非同一般,所以学生往往都很紧张。在试卷中穿插文学类的东西,这更像设置路障,风景再美,恐怕也无心欣赏,反而,美景可能成为煞风景。如此,还有什么“美的享受”?估计只有心灵的煎熬。
面对质疑,出题者说,学生可以“直接跳过答题”。既如此,为何不直接拿掉?又说“有时间可以欣赏”,请问:期末考试能说是有时间吗?文学欣赏需要合适场合,期末考试显然不是也不该是“合适场合”。要引导学生加强这方面学习,让学生“文理兼备”,完全可以在平时多开些阅读欣赏课,并且由更专业的文科老师传授,何必贸然出现在考题中呢?
细揣试题中的诗歌,的确很美很诗意。但美则美矣,要说难度,怕只与唐诗三百首的水准持平。题干内容“孤山叶落春梦在,杏花疏影笛横吹”与肽链中的拐角有多大粘合度?将文理强捏一起,这种割裂的诗意有多少意义?即便如此,也必有“那么差”到读不懂而“无从下爪”,如果就此断言“读不懂”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出了问题,那反过来说,要想不至于自然科学传承也出现问题,也该在文科试卷中穿插理科题。这到底是因忧患意识而创新,还是故意刁难找托词?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伟大命题,大学老师重任在肩。但创新既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只重形式的创新,是以辞害意的创新,是为创新而创新,而违背客观要求的创新则是猎奇,只会干扰思考。事实上,在一个发达文明、分工日益细化的社会,术业有专攻者反而更能成气候,出成果。这是人才成长规律,也是教学要求。有数学考鸭蛋后来成为大文豪的,就可能有文科蹩脚却在自然科学领域建树颇深的。这方面的案例不少。通才全才是人才,偏才怪才更是人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理科试卷穿插文科内容,这与前段时间人大官员用诗歌体做报告的桥段如出一辙。挺派者力挺,其实是被披着的创新外衣所迷惑,是少见多怪。人大工作报告本就有人大报告的基本固定形式,岂能随意推倒另起炉灶?一样的道理,文理科的试卷各有侧重,文科重于形象感性,理科偏于理性和逻辑,诗意盎然不代表试卷质量高。随意跨越,轻点说是舍本逐末,刻薄点呢,就是“显能耐”的哗众取宠。
生物试卷玩浪漫,让人禁不住要问:试卷定稿前,审核把关人哪里去了?如果仅仅因为他是一名“标准的文艺理科男”就可以如此率性而为,那么,学生考试能否通过,还会不会按规矩来?创新是好事,但不能弃守边界。由着个别教师的性子来,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文/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