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询问扬州大学学生李乾宸为何放弃现代通信方式而用书信向母亲表达感恩时,李乾宸表示:“当年,父亲在追求母亲时,常常给母亲写情书,所以今天,我选择母亲熟悉的方式,给母亲写感恩。让她知道,我虽羞于表达,但一直记得她对我的爱!”(5月10日《扬州晚报》)
每到类似母亲节这样的日子,很多做儿女的都不知道如何向父母表达感情。对于并不缺吃少穿的父母,你每次花很多钱送吃的穿的,他们未必高兴;对于在农村种地的父母,你送他们玫瑰,给他们拥抱,他们会不知所措。这位大学生在自己还没有赚钱时,觉得书信方式最适合向母亲表达感恩,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实际。
“用母亲习惯的方式表达感恩”,对于母亲已经离世的我来说,只会加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愧疚。“等我有空了再给妈打电话,等我有钱了再陪妈看世界,等我闲下来了再陪妈说话”,有了文化、跳了农门、进了城、立了业、成了家的我,回馈给母亲的,虽然有数不清的遗憾,也能回忆起若干欣慰之处,聊以自慰。
有一年中秋节,我们一家回乡下探望父母,到了家门口,得知他们在几里外的责任田里干活,我就携没有到过农田的妻儿顶着太阳,来到父母身边,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管母亲埋怨我不该这样劳腾妻儿,但我知道,她在乡亲们面前一定很有面子,心里比吃了月饼还甜;每年春节,我们家有一个比吃年饭、看春晚、放鞭炮还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入睡前,五兄妹都会围到父母房间聊天,总是聊到五更之后,聊一年的分离、各自的劳苦和相互的依恋,此刻,一大家人和睦平安,其乐融融,我知道,这是母亲一年到头最盼望最享受的时刻;使我最有孝敬成就感的,其实是母亲来城里治病,在无法扭转她生命走向末途之后,她吃力地提出要回家乡看看,我不顾医生出于安全的嘱咐,作了周密的准备和安排,让城里的儿孙陪病危的母亲回了一趟乡下,见了她所要见的亲人和乡亲,看了她亲手操持一辈子的家最后一眼。
母亲真的离去,才知道有多少话儿没有向老人家说。记得母亲去世的“五七”之际,我已经为亡母写下近二十篇祭奠文字,如果说这算我与母亲说的话,这比我成人后任何时候都多,可是,此时的母亲能听到吗?对比起当时在坟头将这些文字一份份烧给母亲,这位年轻的大学生给健在母亲书写万言感恩信,我体会到他这么年轻就如此用心,是多么可贵。
母亲节这天,受“万言感恩信”新闻的启发,我和妻子陪伴八十岁左右的岳父母,不便去热点景区,没有上高档酒店,而是开车送他们到离开了近四十年的汉口老街坊,和他们多年没去的汉口小吃老街,搀扶着他们寻访还在那儿生活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当年的平凡生活。尽管这里已经面目全非,却解了他们一腔的“乡愁”。
(文/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