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事者用微软一款应用程序APP,测试一组官员受审前后“颜龄”的新闻爆红网络。与“有人‘年轻’十几岁,有人‘长得太着急’,有人与实际年龄相符”不同,四名官员受审时的“颜龄”比实际年龄都大,比他们在台上时的“颜龄”更大,分别高出18岁、21岁、19岁、9岁,都呈现“长得太着急”状。
这款软件通过对人的瞳孔、眼角和鼻子等27个面部地标点展开分析,进而得出人们的“颜龄”。无数检测效果证明,美容驻颜对于提高人的“形象分”的确不是假的。不过,受审官员的“颜龄”跌人眼界,众所周知,是落网断了他们的权力春药,“扮嫩”也就没有了内在驱动和外在条件,但还不止于此。
如果按照传统的眼光和思维定势来看这四名官员在“台上”和“庭上”照片的对比图,我们可以说这充分彰显了中央反腐倡廉如雷霆之势,摧枯拉朽,一些当年外表红得发紫,暗地贪得抽筋的“大老虎”,一个个原形毕露,像霜打的叶子,没了精神气。这是正义的胜利,邪恶的末日。但是,还原到贪官本人、还原到具体的庭审、还原到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就不能满足于正义战胜邪恶的简单图解了。
很多“大老虎”,当初都是有能力有水平,并且有作为的,要不然,他们不可能占据高位,拥有大权。一旦被查落网,多成软蛋,说明他们当初的担当是可疑的。扭曲了人性,腐蚀了良心,似乎处惊不变、沉着老道,跟他们当时的“颜龄”一样,也有伪装和粉饰的成分,其实是权力与资源的支撑。
中国司法已经明确规定被告人不得穿识别服接受审判,可是这四名被告只晓得穿便装,当初染黑的头发还原了,当初系上的领带没扎上,这些细节可能不涉“颜龄”,却肯定关乎“形象”。不管被诉罪行多么严重,不管呈堂罪证多么有力,被告人有权利以最正面形象出庭,可是他们没有。有不少官员落马后不请律师,其中有对律师认识的误区,比喻怕被指认罪态度不好,是对司法的对抗,有的想以此获得组织的“宽容”,等等。与其说他们是对权利主动的放弃,不如说他们是法治素养的欠缺,这与他们在位时无法无天一脉相承。
当年轰动世界的辛普森大案,作为被公众心底认定的杀人嫌疑犯,他之所以西装革履、精神饱满地走向法庭,除了争取“印象分”,那是他对自己聘请的律师团的自信,更是对法庭审判公正与公道的预期。而中国受审官员在法庭上挺不起来,除了他们自知罪行深重外,抱怨“运气差”,担心“被选择”,无不表现他们对当下的法治成色和审判公正性有种挥之不去的心有余悸。
可见,受审官员的“颜龄”的大幅反转,除了他们失去了权力春药的滋养,他们落网后,由于复杂的心态,沉重的压力,对法律的一知半解,对未来的茫然,化作一剂自身权利的泻药,一溃千里,一夜白头,一撅不振,一踏糊涂,与在位时判若两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法庭不是看脸的地方,按照理想的法治效果,不论受审官员“颜龄”是高是低,都不应改变他们要承担的相应刑责。只是普遍“长得太着急”,确有不可忽略的附加值,这里有官员个人的整体素质亟待改善问题,有一碗垫底的酒,即使受审也不失精神气;也有新常态下吏治与法治的任重道远,官员若回归本色,法治让坏人也信,就不会有“颜龄”的异常反转了。(文/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