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清理人设壁障刻不容缓
红网
 
04-28 10:51

媒体报道,家在福建省的小蔡在浙江学习期间获得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以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但一年来,她无法在福建申领到教师资格证,因为她的上述证书不是在福建取得的。(4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此事尚在调查之中,可能有两个结果:一是当地教育部门违规操作,不认定小蔡取得的国家级证书;二是教育部门并未违规,而是小蔡在浙江获得的证书福建不予承认。前者是违规操作的潜规则,后者是公开的官方规则。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它都是一种人为设置的壁障。

福建省与浙江省,地理上相互接壤、交通上无限畅通,但这却没有使两省在经济上的合作无缝对接,社会资源上的交流畅通无阻。相反,人为设置的壁障阻碍了经济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在原本畅通的地理界域之间安插了一道无形之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们社会中尚有多少这样的人为设置的壁障?可以说数不胜数。考试、就业、社保、迁徙、商业及日常生活等各种领域里,壁障无处不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规定,一个部门有一个部门的要求,或者互相冲突而互不承认,或者流程断裂而无法跨越,资源流转麻烦重重。而即使在明文规定中本应畅通无阻的流通,也被具体经办者千奇百怪的“个性”要求锤炼成困难重重的“荆棘之路”。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动公众晒出个人在生活中遭遇过的奇奇怪怪的“证明”要求,从有些“证明”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政府管理者想象力之“丰富”。这些形形色色的“证明”要求就是人为壁障的一种显现。

当然,有些壁障是必要的。必要的壁障基于地理、文化的差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而制定。其目的是保护地方文化与传统,保护地方必要的经济利益与机会资源。如升学考试上严格的壁障即使如此。但更多的人为壁障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实际上,每一项人为壁障之中,都暗含着对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根本上讲,壁障之设就是基于保护利益之要求,区别只不过在于它所要保护的利益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是公共的,还是一小撮团体的。而现实社会中,往往以后者居多;壁障之设所要保护的,往往是部门的、小团体的、非法的、不正当的利益。即便一些表面上看来基于自然差异而设置的壁障,其深层的目的可能也是保护一些管理部门的私利。正因为此,一个个部门都把壁障拿捏得相当严实,不容他人染指。

但一个壁障丛生的社会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首先,壁障之设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妨碍,使公共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其次,基于私利的壁障,客观上将伤害、而非促进公共利益,将降低、而非提升公平公正。再次,壁障森严降低社会中的流动性,减弱人与人、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互动性,将极大地扼杀社会的创造性活力。在国与国之间资源文化的交流都日益畅通的今天,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壁障森严,无疑是一种时代的错位。

可以说,现代化就是一部破除壁障的历史。科技早已消弭了自然及地理上的壁障,我们不能止步于人为壁障之前而无法前行。由此而言,清理、破除人设壁障刻不容缓。(文/岳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