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H5页面
当我们跟家人隔着屏幕聊天时,巫水上的鸬鹚正捕鱼归来,跃出水面。
当我们周末留在办公室准备加班, 蹦跳的雀子正嘟囔着,在排牙山挺拔的鲜绿中寻找草籽。
当我们像盲人一样看不到日常的美好,芋头村的侗家男女刚歇了耕织,坐月行歌。
在山环水绕,鼓楼静立的湘西南,苗语动心,侗歌传情。
侗锦
听见: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
女人们三五成群,纺棉成纱,密密编排,挑钩进千余根细若发丝的薄纱中,用心血揉成愿景,织进粗犷细密、精美绝伦的侗锦。鼓楼里“框框”的机杼声,响了两千年。
“在我们侗家,母亲教给女儿的第一门手艺就是织锦。”
——粟田梅,51岁,国家级非遗侗锦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高椅傩戏
听见:会同县高椅古村
极富特色,融侗族、徽派与沅湘风格于一体的“窨子屋”,亭亭弯在山间,形成这条美丽的古村。据说,这全靠村边的河,那时村里全是富人,这些有钱人对房子都很讲究。
秋冬时节来到高椅村,你偶尔还能看到侗族的戏班子头戴木雕脸壳,身着戏装,连跳带唱地表演,这是他们世世代代身传口授,流传下来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神秘民间艺术。
“村子里会唱戏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
——杨国顺,80岁,省级非遗傩戏杠菩萨代表性传承人
芦笙
听见: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古侗寨
芋头村的侗家人户户都有芦笙,人人都会吹芦笙,有客来时众笙齐鸣,十分壮观。爱芦笙成痴的杨阿爹亲手做了40多年的芦笙,壳子自己削,铜片自己打。
“打得好铜片,就能做师傅喽。”
——杨枝光,61岁,国家级非遗芦笙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侗族琵琶歌
听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岩脚侗寨
斫木为琴,绕相为弦,再系上红绸。侗家人用来弹唱的琵琶全是自制,古朴成趣。弹起侗琵琶,快活的心情便随着歌声飞了起来。
“我们那时候边学做琵琶,边弹唱琵琶。做琵琶没有图纸,全靠口授手教,细心琢磨。”
——杨灿权,72岁,国家级非遗侗族琵琶歌湖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侗族大歌
听见: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至今已流传了2500多年。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天籁之音,全靠口传心授,自然合声。1986年,侗族大歌曾惊艳了法国巴黎,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家有句话叫,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杨焕英,44岁,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湖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侗戏
听见: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
先问起侗族大歌,杨焕英老师却主动说起了侗戏。这是侗家老人最爱听爱唱的戏。
通道县有位侗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尚德老人,我们这次去没有见到他。杨老师说,侗戏唱词道白都用侗话,外地人听不懂,如今慢慢从旅游表演中撤出。不过我们年年聚在戊梁唱歌会,一唱就是几天几夜。
“坐,我给你唱段侗戏吧。”
——杨焕英,44岁,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湖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歌鼟
听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笋苗寨
在湘黔边界,苗族人先是学了鸟鸣、蝉唱、流水、林涛,慢慢又发明了优美的旋律和悦耳的和声,这就是歌鼟(Teng)。喝茶有茶歌,吃饭唱饭歌,担水唱担水歌,歌颂生活、亲友相待,尽在歌里了。
“有人迎面而来,必以歌鼟相待。”
——龙景平,56岁,国家级非遗苗族歌鼟湖南省级传承人
可听见,这里有你从未发现的大湘西?
这里鼓楼吱呀,乡愁满怀。在芦花旁守望的,是穿着高跟鞋走不到的路,塞着耳机听不到的歌,和一些写字楼里永远遇不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