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了22天 老王终于出手了
浙江新闻
 
10-23 16:44

22天没有在媒体公开露面的王岐山,在国内外众多目光的期待与关注中,今天亮相了。这次他带给大家的不是大老虎,而是一篇署名文章。有些出乎意料吧?

老王终于出手了。

10月23日,人民日报4版用大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王岐山的署名文章《坚持高标准 守住底线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全文六千多字,对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了自己的权威解读。

此前,王岐山最近一次见报于媒体,是9月30日与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同出席的两场活动:国庆招待会和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次日的人民日报发布了消息。再前一次,是24日至26日在福建调研,“顺便”带回来一只大老虎——10月7日23时30分,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福建省长苏树林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

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王岐山是否公开露面有“玄机”:露面偏少的月份,落马高官数量较多;如长期不露面,或有大老虎。在以往的经验中,这一“定理”多次得到验证。最典型的是,2014年6月至8月,中纪委网站公布了165名官员被查的信息,其中17名省部级高官,期间王仅公开露面6次。

这一次,大家伸长了脖子翘首以待。结果,潜伏了22天的老王,出手竟然只是这篇署名文章?是不是“分量”不够啊?

且听煮酒君一一道来。

高调打虎的王岐山,在发表署名文章这件事上,却是很低调。

2014年11月3日,《人民日报》三版刊发了王岐山署名文章《坚持党的领导 依规管党治党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这是他担任中纪委书记以来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谈的是“依规管党治党”话题。

201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二版刊发了他的署名文章《发挥巡视监督作用 助力全面从严治党》,从历史渊源、工作重点、执行规范等方面对巡视制度做了系统解读,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巡视方针,当好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的“千里眼”“顺风耳”,找出“老虎”和“苍蝇”。要把巡视监督同党纪监督、派驻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党内监督制度。

再往前追溯就是8年前的事情了,2006年9月13日,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署名文章。

而这次,是十八大以来,作为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发表的第三篇署名文章,也是篇幅最长的一篇。

当然,这事不能孤立地看。这篇署名文章源于前一天各级党报全文刊发的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这两个文件?老王为什么出手写这篇署名文章?

因为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简单地说,这次全会主要就是两件事:“十三五”规划和这两个文件。当然,还有很多人关注的“其他事项”,譬如人事调整,在此暂且不表。

这两个文件有多重要?看看《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措辞:“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治本之举”、“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样的形容词,你是有多久没看到过了?

王岐山曾提到,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其中很重要一环,就是修改《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

最近,老王还说,必须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怎么改变?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扎紧党纪党规的“笼子”,探索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说到这里,这篇署名文章的“分量”不说自明了。其实,22天太短,用王岐山在署名文章里的话来说,《准则》和《条例》的修订工作已经“历时一年”。所以,这篇文章至少也是酝酿了一年时间。这盘棋,老王已经下很久了,而且只是刚刚布好局。

打老虎,固然振奋人心顺应民心,但毕竟不是治本之策。所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于反腐工作,正如王岐山自己说的,“让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接下来,在老王的棋局里,打老虎这样的强悍落子,恐怕会少了,或者多来几招敲山震虎吧。名震江湖的“老王飞刀”,以往是“指哪打哪”,今后恐怕更多的是“打哪指哪”了:你哪里练得不对,看看这两本“秘笈”!

其实,也只有老虎苍蝇少了甚至绝迹了,才是真正健康的政治生态,更是百姓之福。百姓最乐见的,不是打了多少老虎灭了多少苍蝇,而是“山中无老虎、林中无苍蝇”。

而这,也正是王岐山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吧。

棋局已经布好,众位看官继续看吧。

比如,接下来老王重点要做什么,他在署名文章里说得明明白白、铿锵有力:“执行《准则》和《条例》,决不能只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寸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