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是国家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城市和资源消费大市,也是一座山水生态名城。作为湘南的中心城市,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衡阳的改革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近日,湖南省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海兵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建设“两型”产业,是推动衡阳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出路。
严格准入、错位布局
中国经济时报:衡阳是湘南的中心,也是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这盘棋上,衡阳如何走好每一步至关重要。请问衡阳现在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做了哪些工作?在数量上和项目质量上有何突破?
周海兵:近年来,衡阳市把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举措来抓,深入推进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承接、严格准入、错位布局、强化配套。
一是抓规划,科学承接布局。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框架,我市明确“一极二带十园”和“四大战略目标”的承接总思路,注重有序承接、错位发展。“一极”就是把衡阳建设成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二带”就是产业承接沿京港澳高速公路、泉南高速公路呈“十”字形分布;“十园”就是以全市十大省级工业园区为主要承接阵地。“四大战略目标”就是:努力把衡阳打造成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湖南加工贸易排头兵、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
二是抓政策,激活承接动力。衡阳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从多方面支持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抓平台,夯实承接基础。通关平台方面,全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建成并封关运行;全省第二家、湘南首家“无水港”运行效益良好,企业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衡阳公路口岸开放运转,通关速度提高50%以上;铁路口岸建设前期工作已展开;“五定班列”高效运行,货物运输时间缩短5天以上。
四是抓项目,突显承接实效。我市强化以项目来支撑湘南示范区建设,着力以大项目、好项目来打造湘南示范区的核心区。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两型”社会的建设,“三高”产业必然不适宜当前经济的发展。在项目选择上,衡阳如何规避对“两型”建设不利的产业,做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
周海兵:衡阳是国家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城市和资源消费大市,也是一座山水生态名城。建设“两型”产业,是推动衡阳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出路。因此,我市在推进项目建设时,十分注重把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一是突出绿色规划。在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的基础上,突出衡阳绿色转型特色,制定地方性产业指导目录,以产业指导目录调整改造衡阳的传统产业,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型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3大特色产业。二是突出从严审批。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老思想,坚持用高新、环保、节能的价值取向来开发项目、招商引资。三是突出门槛控制。对于落后的产能和国家明令的淘汰产业,我市毫不犹豫组织做好产业退出和关停并转工作。对限制类产业,我们责令限期技改升级,不得再新建规模、造成产能过剩。同时,我市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新智力合作者,来培育和发展衡阳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财政也投入专门的科研经费、新兴产业引导资金,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衡阳老工业基地上“星火燎原”。
做“放”的文章 把握“改”的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湖南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分类指导推进全面建成小康,衡阳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海兵: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以,我们衡阳在深化改革过程当中,按照“放管结合”、“市场为主”、“蹄疾步稳”的原则,有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做好“放”的文章,给市场松绑。主要是加快政府转变职能,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一是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我市原有373项 (2012年市政府行文明确保留294项,承接省里2013年下放的79项)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6月取消、下放、暂停行政审批事项141项,10月又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已清理出的审批事项进行了划类调整。调整后,市级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47项。二是推动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清理和编制了行政权力汇总目录,待审定后即可通过网络平台公开“权力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三是稳步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3月,我市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前三季度,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0405户;新登记企业3156户,注册资本14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8%和115.7%。
其次,把握“改”的关键,为发展助力。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预算公开,公开内容细化到“款”级科目,除涉密部门外,116个市直部门全部公开本部门预算,118个市直部门(含2个涉密部门)全部公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所有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总额和分项数额都详细公开。此外,在全省市州率先开展2013年度部门决算账表一致性核查工作,市本级2014年公开15家预算单位的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2015年将覆盖所有预算单位,比原计划的三年时间提前一年。二是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衡阳是老工业基地,全市原有国有、集体企业及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等共395家,改制任务非常重。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目前,在衡金融机构13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30家,保险业金融机构34家,证券营业部17家,小额贷款公司24家,典当行20家,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产品丰富、竞争充分、管理规范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是扎实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2013年以来,我市将市本级7大投融资公司转型为 “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高效融资”的市场主体,积极匹配优质土地资产,并明确市财政从收入增长中安排部分资金注入到各投融资公司,不断充实公司资本和现金流。同时,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着力防范债务风险,完善了举债、偿债机制。
第三,落实“管”的措施,促服务升级。简政放权,并不是放了不管,一放了之,重点是要加强放权后的市场监管。所以,我们突出抓好事中事后的监管,把该管的管住、管好、管到位。一是积极准备前置审批制度改革。2014年8月,湖南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已批复我市纳入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革第二批试点城市。目前,我市已拟定了《衡阳市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改革实施后,我市将保留前置审批的16大项41小项,涉及11个部门,前置改后置审批的114项,涉及33个部门,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决定未明确为前置审批许可,一律改为后置的72项。二是推行年检改年报制度。正在建设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和企业交换信息平台,将各职能部门的许可信息、监管信息、审批时限等及时录入系统,以此为基础,开放数据接口供各职能部门查询、使用,形成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机制。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制定出台了《衡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将分4个阶段到2018年底基本建成。目前,我市行业信用数据库已逐步建立,30多个市直单位运用了信用产品,使用范围覆盖公务员录用、评优评先、政府采购、资质审查、招投标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