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长沙市的经济发展不退反进:2014年上半年GDP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五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
“长沙2014年的经济总量将超过8000亿元,而且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还将释放更多的红利。”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长沙发展的“蛋糕”还将进一步做大。
改革效应正在显现
中国经济时报:过去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启动之年。长沙全面深化改革目前进行到哪一步?
易炼红: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表,2014年是改革元年。有句话叫做“起跑决定后程”,长沙作为省会城市,我们的目标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的要求,赢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起跑线上。怎么赢?那就是聚焦问题改、积极主动改、真刀真枪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从目前来看,长沙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讲两句话,一句话是全面扎实铺开,一句话是效应正在显现。全面扎实铺开就是中央、省委部署的改革都相继在长沙落地。由市委常委牵头,明确了9个专项小组,每个小组都做到了“四有”,即有实施方案、有具体事项、有推进举措、有保障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在这一轮改革中,长沙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易炼红:长沙深化改革的效应正在显现,部分改革已经见到了成效。比如我们打出了简政放权的“组合拳”,既承接了省委、省政府下放给长沙的4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又对区县(市)下放了99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还进行了自我“瘦身”,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有的428项精简到179项,实现了2014年年初提出的行政审批整体精简50%以上的目标。
实施了体制机制的再优化,着眼于长沙转型创新发展,对城乡规划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进行改革,推动放权、明责、创新和严管“四位一体”。
推行了投融资体系的市场化,打开闸门,放活主体,在2013年9月公布了第一批59个对民间投资放开项目的基础上,2014年5月又发布了第二批共86个面向民间投资开放的项目,总投资1010亿元。
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新活力,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长沙转型创新发展,出台了科技创新33条,应该说很有开创性和“含金量”,比如对创新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可按70%的比例归属成果完成人和团队。
与此同时,长沙还在承担的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上先行先试,并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改革试点,为长沙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大平台。
市场“蛋糕”逐步做大
中国经济时报:去年上半年,长沙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已超过60%,是长沙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和极具潜力的增长点。长沙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什么?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如何解决?
易炼红:对长沙来说,民营经济的确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体,是助推转型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可以从数字看比重、看活力、看贡献,去年,GDP的占比是61%、工业增加值的占比是63%、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是72.5%、财税的占比是51%、就业的占比是65%。近些年,长沙的经济总量能够上升到全国省会城市的第7位,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长沙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每年召开1—2次民营企业家的座谈会,面对面地沟通交流,点对点地提供服务。我们的总体想法是顺应经济转型的大势,加速构建长沙民营经济的升级版,重点是激发内力、提升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与“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共生共荣。
作为党委政府来讲,我们的责任和举措就是两条,深化改革,优化环境。通过这两点,进一步强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在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长沙市经济发展态势较好,2014年上半年GDP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长沙取得这些成就,靠的是什么?有哪些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易炼红:2014年长沙的经济增长总体上与全国各地一样,环比是下行的,前三季度的增速刚好是两位数,增长10%。能够保持这样的局面,的确是来之不易。
这首先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地方的发展,具有其内在规律性,也可以称之为“黄金四法则”。就长沙来讲,具备了更好更快发展的条件。一是在经济规模方面。长沙是湖南省会城市,2014年的经济总量将超过8000亿元,而且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还将释放更多的红利,发展的“蛋糕”还将进一步做大。二是在区位交通方面。长沙现在的定位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战略地位日益强化和凸显。三条高铁交汇,从长沙坐高铁可以直达15个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了1小时至5小时经济圈。同时,航空、航运、高速公路也在不断完善,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正在形成,区位优势在进一步提升。三是在成本优势方面。长沙相对于北上广深而言,在土地成本、房屋价格等方面成本优势明显,进入门槛较低,是宜居宜业的城市。同时,长沙在人才方面也有优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很多。四是在特殊事件或者说外部关注等方面。长沙是一座创新创意城市,创新创意的能力很强、底蕴很足、潜力很大,广电、演艺、新闻出版等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
对于长沙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体会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转型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彻底摒弃过去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发展老路,必须走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二是牵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我们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项目的支撑。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项目建设论英雄、排座次、定奖惩,推出了项目建设引进、调度、落地、达产等一整套机制。当然,项目必须是高质量的项目、高端化的项目、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三是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改革是最大的红利。长沙推出的改革,应该说都是聚焦现实问题、聚焦生产力释放、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培育支持经济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时报:伴随着数字信息化的浪潮,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也成为长沙经济的新增长点。在这些方面,长沙是否有相关政策扶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易炼红: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的确是长沙重点关注、重点培育的新增长点,是长沙实现转型创新发展的另一个“蓝海”。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搭平台。搭台才能唱戏。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有丰厚的土壤。就长沙来讲,主要是向园区集聚,向5个国家级园区和9个省级园区集聚,不能像“天女散花”一样“四面开花”。二是出政策。201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重点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在用好中央政策的基础上,注重精准发力、精细“施工”,在产业政策上不搞“空洞无物”和“大而化之”,在细分领域需求政策效应最优化。三是促创新。长沙目前拥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等院校55所,科研机构97家,两院院士55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5个,如何让科教、人才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也在积极努力。2014年10月21日,长沙正式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速转型创新发展的意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激发科研院所产业创新支撑、创建科技金融服务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特别是对企业获批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器载体、科技人才创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