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9月8日讯 全国1270万中小学教师将收到一份教师节“大礼包”。记者7日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会议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时间表,2015年12月底前,各省改革实施方案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2017年左右,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
“设置正高级职称,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社部、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在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相当于大学教授),是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也是一项大的政策调整。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表示,各地要按照培养和造就教育家的政策导向评价好正高级教师,坚持高标准、少而精,严格控制数量,确保质量,树立中小学教师发展标杆和楷模,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思考1
指标和业绩:哪个说了算?
老年教师伤了心、中年教师寒了心、年轻教师不安心……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一到评职称就“闹心”。
“教师职称是评一次伤一次,因为高级教师的名额太少,而高级和中级之间的待遇差距又太大。”河南济源市克井一中校长李新乐说起评职称,满脸都是焦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这种职称评定制度,不单单伤害某个老师,而且对整个教师队伍都有冲击。”李新乐说。
在湖南怀化通道县小学,“退多补少”的政策让校长蒙兰凤十分苦恼:“假如我们学校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是70%,但规定要求比例是50%,超过了就不分指标了。有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连续5年都没有指标。”
对于我国1270万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的“僧多粥少”已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巨大瓶颈。蒙兰凤说:“希望渺茫,会让老师觉得辛勤播种却无法收获,很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此次改革提出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这些措施旨在打通中小学教师的晋升通道。有专家建议要适当增加各个学校相应职级的职数,确保有效做到评聘结合,同时要建立职级动态监管机制。
思考2
领导和同行:谁来参与评?
“表面看上去是材料评选,是集体研究决定,事实上还是行政干预因素,有领导打招呼,还有增补指标。这些最后评上的人,从推上去,到评审出来,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表示,过去教师职称评定,行政分量太重。从名额分配,到哪些人选送材料,都是行政力量主导。在评委会上,哪些人优先保证,甚至哪些人通过,都有行政因素,这容易导致职称评定成为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床。
针对这种现象,这次改革提出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广东佛山南海九江海寿小学校长张永辉认为,单纯依靠同行评还是不行,因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难免产生偏颇。
一位多年担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委、评审组负责人的湖南省教育专家对记者说,过去也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在参加评审,也是同行,但是实际效果不大。究其原因,是同行评审的规则程序不够细化,只有指导意见。如何找到一种真正体现民主的、随机抽样的一种同行评审机制?如何让更多一线的教师、包括乡村教师都参与进来?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规范。
思考3
论文和师德:哪个更管用?
此次改革提出要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说,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能成为教学实践的专家,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并不一定都要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一定要淡化论文,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能力。
多年来,由于教师评职称有论文要求,导致论文“注水”现象频现。不但这种论文没有任何含金量,由此衍生的腐败之风也越来越严重。一位老教师表示,论文不能完全不要,教师也需要总结教学工作,但是要规范论文的评审渠道,强调评论文绝对不能收取任何费用,彻查严处以发表论文作为敛财手段的不法行为。
“改革导向很重要。”盛裴说,过去的评价导向就是让老师去写论文、搞科研。以前你的水平再高,学生再优秀,你也评不上。现在的导向就是着重在教学一线。
评价教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张永辉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标准。“如果一个老师30多年坚守在边远贫困的地方教书育人,即使他没有学历论文,国家也应评他当高级教师!”
顺应基层教师的呼声,此次改革已再次明确提出,修订评价标准,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时间表
2009年1月
山东潍坊市、吉林松原市和陕西宝鸡市开展试点。
2011年9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择2-3个地级市,开展扩大试点工作。
2015年12月底前
各省推出改革实施方案,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
2016年
完成人员过渡和中小学教师职称首次评审。
2017年左右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实现常态化,新制度完全入轨。
时事辣评
期待职称改革红利惠及更多人
庹新岗
评职称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让职称与能力大致匹配,做到人尽其才。这次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和学历的倾向等,被视作给评职称纠偏之举。
“下有学历、论文门槛拦路,上有副高职称的天花板压头,受了几多夹板气”。有人这样形象地说出中小学教师评职称的难处。正因为“上下夹击”,造成了想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才进不来、优秀人才却一门心思要出去的现象。
其实,仔细想想,就算一个老师能拿出名牌大学的文凭、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可一上讲台就犯怵,半天讲不出来一句整话,连和学生正常交流都费劲,这样的文凭和论文又有何用呢?这样的老师又能教好学生吗?反过来说,一名会教书又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却受制于论文、职称外语等与教学关联不大的东西,更难称得上合理。
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授,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作用都非常大。不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教师比大学教授的作用可能更大更重要,因为中小学是人生打基础的教育阶段,基础没打好,自然难以成才。所以,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在职称分级上能否一碗水端平,也事关教育公平。
以此推而广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质,只拿学历、职称外语、计算机、论文这些大尺子来度量三百六十行,这种职称评定的设计很难说是科学的、适用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职称评定亦是如此。我们期待,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之后,能有更多的教师、更多行业和人群也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相关链接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009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和陕西省宝鸡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2011年9月,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探索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择2-3个地级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过程中,329.3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称(职务)过渡,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和办法新晋升正高级教师806 名,高级教师3.98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