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堂孙专程来到芷江讲述心目中的白求恩
湖南日报
 
09-05 23:48

白求恩堂孙马克·威廉·白求恩 新湖南记者 徐行 摄

湖南日报9月5日讯(记者 黄晓辉 肖军 黄巍)77年前,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就是后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白求恩。

9月4日,白求恩医生的堂孙马克·威廉·白求恩(Mark William Bethune)专程来到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参加第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会议间隙,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这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白求恩率医疗队到在抗战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做了300余次手术。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河北涞源孙家庄村外小庙为伤员做手术时,手指严重感染。但他还坚持为13名危重伤员进行手术。短短10天,这位钢铁战士就倒下了。毛泽东曾撰写文章《学习白求恩》,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马克今年35岁,2011年攻读硕士期间曾在北京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交流,会一些简单的中文。9月2日上午,马克作为白求恩的亲属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主席亲自颁发并佩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说,“没想到还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这次见到了中国领导人,感受到中国人民始终记得白求恩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白求恩最大的成功就是敢于挑战失败。人生就像是一座山,一辈子都在不断地攀登,受挫了也要继续攀登。我觉得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精髓。”马克说,“这种精神对我们年轻人也有启发,我们要跟随自己的内心,要不断追求目标,即使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只要通过努力,最终会也将找到自己的位置。”

“白求恩是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来到中国的。”马克说,33岁的白求恩到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时认识了一个英国女孩,第二年他们就结婚了。婚后不久,不幸染上肺结核病的白求恩为了防止传染,主动要求和妻子离婚。后来,他以超人的毅力同病魔抗争,痊愈后,他和前妻复婚。1936年,事业心非常强的白求恩前往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不忍心妻子为自己担惊受怕,他再次提出离婚。而当白求恩回国提出复婚时,发现她已经再婚了。

在经历了肺结核的折磨和婚姻的变故后,白求恩离开加拿大来到中国。他看到并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抗战勇气和激情,这给他很大的信心,将他从伤心中拉出来。马克说,“白求恩是个无所畏惧的人,他遇到困难从不放弃,永远追随自己的梦想和责任心,他义无反顾到世界许多国家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人民服务,这在我们追求世界和平的当代,十分有意义。”

“白求恩是中国的老朋友,我是中国的新朋友。这次第一次到湖南,感觉湖南人热情、友善。”马克说,这次参加国际和平文化节活动十分荣幸。马克目前从事写作和电影制作的工作,现在他在写一本关于白求恩的小说,还考虑拍一些和白求恩有关的影视片,向世界宣传白求恩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