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抗战:用血与火诠释湖湘精神
红网岳阳站
 
09-04 16:35

 

红网岳阳站9月4日讯(分站记者 侯勇 实习生 艾李 方迪坚)如果不是史志档案中的描述和众多抗战老兵的回忆,很难想像这座以屈子文化享誉世界的汨罗城,曾经也是战火纷飞,7年抗战,让这座历史老城增加了一抹无法褪去的记忆。

时间倒退70年,湘北处于抗战最前线,而作为长沙会战的第三道防线,汨罗江畔的人民在日军四次冒犯蹂躏的境况下,各阶层群众积极抗敌,自发组织自卫队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殊死搏斗,用血与火诠释了湖湘文化中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和刚毅执着的坚忍精神。

8月初,记者驱车来到汨罗江畔,重走湘北会战汨罗境内遗址,追寻70年前发生于汨罗的抗战故事。

【史海钩沉】

1938年11月岳阳沦陷,中日两军在湖南湖北一线布兵列阵,驻武汉的日本第十一军从鄂南、湘北先后向长沙发动了4次大规模进攻,作为主战场之一的汨罗,自然成了抗战的必经之地。四次会战,日军先后四次入侵汨罗,兽蹄所到之处,留下了新市惨案、归义惨案等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但也遭到到了境内驻军和汨罗人民的奋起反击。驻汨军队和当地群众,凭借着横亘于岳阳至长沙之间的天然防线——汨罗江,利用河汊、湖沼和山林屏障,采取节节堵截,诱敌深入,运动伏击和游击侧击、反包围等战术,与日军激战,先后发起的土地坳战斗、同乐桥战斗和高泉山战斗,给各次入侵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滔天罪行】“日本鬼子一把火白骨成堆无人埋”

提到日军的暴行,汨罗新市镇的老人们,总能想起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流传的民谣:日本鬼子一把火,白骨成堆无人埋。

汨罗原史志办主任周辉奇整理历史资料发现,汨罗江一线,东有腾云山,西有神鼎山,中有鸭婆山,三山连缀,形成南北屏障,是阻挡日军南下的第二道屏障,而位于汨罗江南岸的新市是岳阳至长沙的必经之地,因而四次湘北会战中,新市成了日军侵犯汨罗的重点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众观整个湘北抗战,汨罗是遭受蹂躏最深的区域之一,发生在湘北大地的几大著名惨案,就有三个在汨罗。”周辉奇说,汨罗市收藏协会一张鹈泽部队通过新市保安门的黑白照片,就记录了当时新市惨案的情景。

据汨罗史志办工作人员介绍,仅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日本就投入了兵力10余万,兵舰30艘,汽艇200余艘,飞机180架,此外,日本政府还从国内运来数千吨弹药,充实其战斗力,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狂妄野心。

当时日军侵犯究竟有多惨烈?周辉奇翻阅的历史资料中清晰记载:1939年9月26日,日军一架飞机轰炸新市一个多小时,将号称“小南京”的新市街炸成一片火海,随后日军第六师团占领新市,横行两天时间里,见人就杀,见房就烧,500多名平民百姓死于日军刀枪下,粮食财物则被一抢而空。“新市街一带处处抛尸露骨,无人收敛。后来,群众捐钱在梅家桥附近建了个白骨塔。当时,一位靠挑水营生的张早清老人,整天一担担地挑着尸骨,倒入塔内。”周辉奇翻开档案,日军先后四次蹂躏汨罗,制造了轰动一时的营田、新市、归义等三大惨案,轰炸县城12次,90%房屋被炸毁,共杀害无辜百姓7.5万人,重伤11.7万人。

【抗战故事】日军急切“拿下”长沙途经汨罗遭遇重重阻击

8月初,记者驱车107国道从岳阳南下汨罗,沿途所见不难理解,中国军队当年为何选择汨罗作为阻滞日军前进的战场。

岳阳与长沙之间,由北向南依次横亘着四条河,其中第三条就是著名的汨罗江。在汨罗江畔,连绵的水田将土地分割得如同棋盘,不时出现的丘陵,遮挡了南北相望的视线——这种地貌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力。

陆路受阻,狡猾的日本鬼子不依不饶,又沿水路南下直抵汨罗。1938年9月23日清晨,7800多名日军趁黎明时分,在芦苇荡的掩护下,驾驶伪装好的汽艇从土星港登陆,偷袭白鱼岐和推山嘴。中国军队和当地青壮年奋起反击,重机枪连和山炮连坚守了5个多小时,击沉了10多艘敌人汽艇,300多日军命丧他乡。中国军队一步兵连也没有放过这一机会,手持简单兵器与日军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白刃战,杀死敌人50余人。

这一天,为了达到迅速攻占汨罗的目的,日军还出动了35架飞机低空盘旋,用火弹、燃烧弹、机枪,对营田的军民进行轮番轰炸和扫射,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最终因为敌我力量悬殊,营田遗憾失守。嗜杀成性的日本鬼子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营田惨案,繁华的营田街就此毁于一旦。

两天后,不断得逞的日军,又强行渡过南寿河和汨罗江,攻占了新市和归义街并集结。眼看着一步步逼近长沙,迫不及待的日军加速向汨罗三姊桥至长沙金井方向行进,却不料遭到了严阵以待的中国军队全线阻击。

由于日军携带的粮弹不多,加之处处受到中国军队的伏击,日军决定暂时先放弃第一次进犯,准备后撤。“后撤途中,日军接连遭到湘北民众和地方武装自动堵截,中国军民要么设伏路边,要么鸣锣山顶,这使得敌军大乱,丢盔卸甲仓皇而逃。”汨罗原史志办主任周辉奇说,伤亡3万多人的日军在失败中撤回了新墙河北岸。

随后的5年间,日军再次调集10万兵力和100多架飞机,发动了三次进犯长沙的战争,每次行经汨罗时,便遭到当地军民的强烈反击,并发生了多次重大战役,日军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41年9月,日军发动第二次进犯战争,打算沿粤汉铁路进军长沙。中国军队从长沙县杨桥轻装急进,来到汨罗高坊火车站附近的土地坳,摆开阵势,迎战号称“皇军之剑”的日军先锋骑兵连队。当日军猛扑过来时,埋伏在此的中国军队用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瞄准日军,打得敌军人仰马翻,200多名日军全部覆灭,挫败了日军沿粤汉铁路进攻长沙的诡计。被多次打退的日军毫无休止之意,1944年6月,日军又打响了第四次进军长沙的战争。如今,汨罗城关镇所在的高泉山,是当年岳阳至长沙的交通要道,又是新市至营田30多公里开阔地带中一个较高的山丘,是中国军队与日军必争的军事要地。

防守高泉山的中国军队,组织军民开挖了一条4华里长的扇形战壕,并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修了一处碉堡,设置了相应的岗哨,整个高泉山可谓工事坚固,防守严密。

当日军一小股先头部队从归义街方向接近高泉山时,便遭到了驻守的中国军队阻击。当夜,疯狂的日军聚集大批兵力围攻高泉山,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击退了日军的一轮轮进攻,120多名日军被击毙。丧心病狂的日军利用炮火狂轰滥炸,孤军奋战的中国军队拼得只剩下了50多名官兵。“当时剩下的官兵,一见鬼子,全连上下顿时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纷纷跃出战壕,冲入敌群,展开了肉搏战,一名排长杀死了三名日兵后,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周辉奇将这一幕幕杀敌的场景,转换成文字永久留存。

讲述

挑重担推土车

农民兄弟帮忙杀鬼子

激烈的杀敌奋战中,汨罗当地百姓也并非等闲之辈,在日军四次进犯时,汨罗群众积极参战支前,帮助中国军队运输作战物资和转移伤兵。“他们挑着重担,推着土车,头上插着伪装的树叶,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把前方守土官兵急需的弹药、军粮送到前线。”周辉奇称,汨罗长乐乡农民程生存,发动附近村庄的农民组织义务担架队,运送伤兵。一次,敌军轰炸伤兵收容所,他召集100余副担架,不断帮助运送伤兵,使得伤兵能转移到安全地带。

日军进犯长沙途经汨罗,当地群众拿起锄头、菜刀奋起抗日的故事也比比皆是。屈子祠镇楚南村身强力壮的农民湛茂点,机敏过人。1944年7月的一天,一个班的伪军到罗坪打掳,湛茂点与几名农民兄弟闻讯赶去,当时伪军在一农民家吃午饭,湛茂点手持两枚手榴弹冲了进去,一声大吼:“缴枪不杀!”并顺手夺下企图抵抗的伪军班长的枪支,敌人吓得不敢动弹。其他几名村民乘势而入,夺枪捆人,押至后山将敌人推入废弃的淘金井内击毙。“至1945年8月,湛茂点与村民共毙敌98人,缴获步枪94支,高身机枪和重机枪各一挺,营救被日军关押的抗日人员和本地妇女11名,夺回耕牛50余头。”周辉奇说,由于湛茂点诛杀伪军的卓越功勋,他被当地群众称为“剪刀口”。

抗日民众智取敌军军情

8月初,汨罗市天井乡,村民杨锦启将一块题为“歼灭倭寇”的抗日事记碑,搬出来擦了又擦。

驱车来到杨锦启家,记者见到了这块陈旧的事记碑,宽约50厘米,高约60厘米的碑面上,残存着几处脱落的痕迹。虽然碑文已残缺,但仍能依稀的辨别出记载的大致内容:“陆军第三十七军、完成天井……国防工事、固若金汤、誓雪国耻。”

据天井乡政协联络办主任聂四荣介绍,粗略估算,碑文约160字,大意是讲陆军第三十七军在天井乡完成了国防工事的修筑,谨立此碑誓雪国耻。

为了佐证碑文,记者跟随聂四荣和杨锦启攀上了天井山顶。走进密林深入,一条战壕赫然入目。沿山路寻找,记者发现还有多条长宽类似的战壕隐匿于荒草之间。聂四荣说,天井山上这样的战壕范围覆盖周边七个村。除了天井山,这样的战壕在汨罗江以北的红花山、高泉山、石灰岭、大旗岭都有分布,整体东西走向的战壕延绵数十公里。

天井乡老人李方求介绍,天井乡地处汨江北岸、罗江东岸,境内丘陵起伏,是打伏击战的好地方,在长沙保卫战中也是汨罗江防线的重要战场。

“1939年9月14日起,中国军队在天井山大旗林斗笠坨一带开始修筑工事,以备再次阻击日军南犯。第二次长沙保卫战期间,日军粮弹消耗很大,后方供给被中方切断,于是从长沙撤退,我军转入追击和拦截,在天井山、锡福山一带展开激战,迫使日军又退至新墙河以北。”李方求告诉记者,天井山遗留的数十公里战壕,在当年为打击日寇提供了不少帮助。

相比遗留的抗战遗址,老兵记忆中的抗战更为深刻。家住汨罗红花乡罗滨村许家山的许友初老人,当年就在自己生活的湘阴县黄谷乡,亲手弄死几个日本鬼子。

敌人的残暴,让许友初早早地就加入了当地抗日自卫队。一天,年仅18岁的许友初与自卫队队友跟在敌军的巡逻队后面,发现鬼子分神或者掉队,就用绳索把他们勒断气。就这样,许友初他们静悄悄地干掉了几个鬼子。

正面战场枪林弹雨,村民们亲眼目睹中国军队飞机被日军的高射炮台炸毁,心疼不已。如何拔掉日军的高射炮,让中国军队的飞机全力杀敌,成了许友初日思夜想的问题。

“日本鬼子不是总是从村里抢粮食吗,我们就将计就计!”许友初回忆,日本人要吃豆腐,他们就多打点豆腐,他们知道,在军官面前多献一份殷勤,就多一份机会,借送粮食为由,在敌军后方溜达,留意地形。

三次“献殷勤”之后,许友初与队友决定借着为日军送红薯机会,彻底摸清高射炮台的所在位置。他与队友打配合,队友故意慢吞吞地摆放红薯,以争取更多时间,而许友初则开始四处“溜达”,去寻找高射炮的位置。

终于,许友初发现了高射炮位置,回来就将高射炮所在位置进行上报,不久之后,掌握信息的中国军队,将高射炮台一炸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