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到达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直至1938年11月20日日军轰炸延安,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随即迁往城西北的杨家岭。)
(在延安凤凰山麓毛泽东旧居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下了《论持久战》以及《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
(2015年8月15日下午,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组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旁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献花,致敬抗战胜利70周年。)
(在枣园革命旧址的古树旁,报道组郑重地取土装入“胜利的子弹”陶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树忠 李长宏 延安报道
台儿庄大捷像一支强心剂,给了中国人“速胜日本”的信心;而徐州会战失败是一股寒流,裹挟着“亡国论”迷惘了中国。“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八年抗战之取得最后的胜利,与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一孔窑洞里八天九夜间写就的《论持久战》有关密切的关联。
2015年8月15日,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杨默的讲解将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组的思绪带到了1938年的5月。当时延安还很冷,毛泽东在凤凰山住地的窑洞里思索、写作,火盆烧着了脚上的棉鞋也毫无察觉,直到警卫员闻到焦糊味急忙进来提醒。
“中国会亡吗?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8天9夜,毛泽东在这里写就了《论持久战》。《论持久战》针对“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观点一一驳斥,通过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多个独立篇章的阐述,说明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孔窑洞的炕上有一张床。讲解员说,主席是湖南人,不太习惯睡炕而更习惯睡床,于是就有了这张“炕上床”。“炕上床”的旁边放着两只铁皮箱,从井岗山到延安,曾经有两个这样的铁皮箱一只伴随着毛泽东,用于存放书籍和一些重要文件。与这孔窑洞隔了间正屋的另一孔窑洞曾是贺子珍与李敏的住处。那孔窑洞的炕边有一把矮矮的椅子,主席曾常常坐在这儿看书看报。墙上挂着的照片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合影,照片上他们坐着的石凳,依然在这窑洞门口,静默无言。
来自黑龙江集贤县的倪瑞东特地到延安旅游,他说自己虽然是个农民,但却一直对延安精神很感兴趣,他随身带了个笔记本,一路做些记录。看到红网报道组的旗帜,这位拿了身份证出来以证明自己真的只是一个农民的中年汉子说:“抗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我们还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在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在延安的每一处革命旧址里发生的故事,都印证了毛泽东在凤凰山这孔窑洞里写就的《论持久战》的战略价值与历史影响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抗战胜利的电波,最先传到延安清凉山上的新闻单位驻地,警卫员立即骑马飞奔王家坪中央军委报告:日本鬼子投降了!当晚,王家坪军民联欢,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王家坪革命旧址讲解员王燕云特地在当时举行联欢会的中央军委礼堂展开《最后的胜利》报道组旗帜,与报道组成员一起合影,她说“正是在这里,欢庆过最后的胜利”。
2015年8月15日,正值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70周年。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组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旁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献花,致敬抗战胜利70周年。来自西安的永明项目管理公司的10多位游客借报道组的旗帜合影,他们说这个主题,很切合他们参观后的感触。这个红色之旅团队,从60后到00后,每个年龄段的人在这里有着共同的感受——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和平、立足本职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而努力。
在枣园革命旧址两株古树旁,报道组郑重地取土装入“胜利的子弹”陶罐,这些泥土,将与报道团其他各组从多个抗战战场所取的被抗日勇士们鲜血浸染过的泥土一起,被带到长沙铜官窑,由湖南省美术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肖小裘及其团队揉合烧制一件象征“最后的胜利”的艺术品,送受降名城湖南芷江交湖南抗战胜利纪念馆收藏。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袁剑丽说,这两株古树,见证过中共中央在抗战中运筹帷幄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夺取最后胜利的历程。
相关资料:《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作品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速胜论”和“亡国论”以及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其基本论点是: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