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调查
新华社
 
08-19 14:51
  • 70岁的杨顺甲是湖南湘潭县河口镇双板桥村的老支书,膝下两儿一女都在城里工作,衣食无忧的他仍然坚持耕种。身患糖尿病的他把种田当做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他种的双季稻早稻用来喂猪,晚稻留着自己吃。他说:“农民如果不种田,那就不叫农民了。”

  • 记者在湖南的5个乡镇拍摄了8位种田老人。这些受访者中年龄最小的50岁,最大的70多岁。他们当中有人在田间地头劳作了大半辈子,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土地;有人年轻时曾随务工潮到大城市打拼,年纪大了返乡归田。他们现在坚守田间,用汗水筑起了粮食安全的基层堡垒,但心中却都有相同的无奈和疑问:等到他们干不动,谁来种田?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 63岁的罗大发是湖南华容县幸福乡的农民,由于受灌溉条件限制,当地农民更多地选择种植棉花、油菜、玉米等作物而不是种植水稻。罗大发2014年种了12亩棉花,由于棉价走低,亏损严重。2015年他种了4亩棉花,其他的地改种玉米。罗大发自嘲年纪大了,只能种种玉米棉花这些耐旱的“懒人田”。经济作物价格波动大风险高,罗大发对此倍感无奈:“我们年纪大了反应慢,生怕种什么就亏什么,我都不知道明年地里该种些什么好了。”

  • 50岁的曾建伍是湖南湘潭县河口镇农民,年轻时做过生意办过厂,2013年他承包了200多亩地回归种田,他说在附近种田的人里,他算是最年轻的一位了。

  • 65岁的肖客文是湖南湘潭县青山桥镇农民,一辈子都在家中务农,10年前他最多时承包了80多亩稻田,如今年龄大身体吃不消种田面积减少到30多亩。肖客文说,他的田很多是分布在山丘地区的不规整田,别人家嫌麻烦不愿意种撂在那抛荒,他看着可惜便承包下来开荒耕种。这些田水利条件差,机械设备施展不开,需要人工进行精耕细作。肖客文有两个女儿,他向记者感叹:“等我种不动了,以后谁来种田呢?”

  • 60岁的文世华是湖南桃江县石牛江镇丰收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的合作社流转承包了680多亩稻田,周边20多户农户加入其中,合作社里耕田机、抛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设备一应俱全。文世华说:“现在农村里机械化种田省了很多事,种田成本里最贵的其实是人工费。”文世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贵州务工,二儿子在身边和他一起务农。

  • 63岁的杨建国是湖南湘潭县青山桥镇农民,年轻时他在长沙、株洲等城市打工。1998年,结束打工生涯的他回乡承包了50多亩稻田耕种。他说如今种田越来越轻松了,以前最辛苦的插秧和收割工作现在都是请人来进行机械化作业,自己只需在平时做一些施肥和灌溉的工作。

  • 61岁的湖南桃江县石牛江镇农民文光荣是当地的种田大户,当初他看到别人家的地荒着心疼,便承包过来租种,从2005年种100多亩田到现在种300多亩田,10年时间先后投入的农机设备价值超过100万。他说:“如今没有机械化,就不要搞农业。”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他希望将多年积累下来种田技能传授给儿子,如果儿子不种田,“种田就没有接班人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