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丨绥宁:抗战热土变身发展强县
红网
 
08-18 08:21

(绥宁是一座少数民族特色浓郁的山水园林城市,图为县城夜景。通讯员 龙宪智\摄)

(绥宁的田野风光。通讯员 黄生勇\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潘锦 秦芳 绥宁报道

湘西会战中,绥宁县的梅口、武阳、茶山等地都是主战场,战事惨烈,满地焦土。武阳大捷更是被称为开启湘西会战胜利之先声。

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抗战热土如今变成了神奇绿洲、发展强县。走进美丽绥宁,境内山高谷幽,溪河密布,林海涛涛,苗歌阵阵,傩舞翩翩。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如果把经济发展比作越野车,政府就是发动机,政府部门就是车轮,项目就是有效载荷。项目越多、越大,发展局面就越活跃,项目质量、效益越好,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就越强。”绥宁县委书记唐渊说。

项目兴县: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绥宁是边远山区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同时又是财政穷县,制约发展的因素多,加快发展的压力大。

2008年以来,绥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全面小康”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发展、旅游优先、城镇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近几年,绥宁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30%以上、稳居邵阳市第一方阵。2014年全县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6个、主要建设项目37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的达到63个,是绥宁有史以来实施和开工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一年。

路通百业兴。目前,绥宁境内包茂高速及长乐连接线、洞新高速关蒋连接线竣工通车,武靖高速公路绥宁段全面开工建设,乡乡通水泥(油)路和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基本实现,未来三年将实现县城和50%的乡镇半小时上高速、二级公路覆盖60%以上乡镇,成功融入邵阳、桂林“两小时经济圈”和长沙、南宁、广州“四小时经济圈”,全县交通将发生质的飞跃。

生态立县:牢牢守住绿水青山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绥宁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战略首选,持续推进“美丽绥宁”建设,努力使绥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气更洁。

绥宁商品材年砍伐量由2007年的34万方减少至目前的11万方左右,累计增加森林蓄积量200万立方米,每年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以上,实施幼林抚育10万亩左右,全县划定生态公益林127万亩。

绥宁县委、县政府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县共发展油茶15万亩,杨树32万株,青钱柳、绞股蓝3万亩,中药材6万亩,建成规模化标准生态养殖场5个,成功打破了“杉、松独撑天下”的单一格局。

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以来,绥宁先后关闭了4家老冶炼厂、1家小锰矿厂、1家水泥厂、8家非法“炼油”厂、38家小型竹木加工企业和所有小型造纸厂,使山青、水绿、天蓝、气洁的美丽形象得到保持。

工业转型:大力培育替代产业

长期以来,绥宁工业是依赖木材加工和造纸、冶炼化工、小水电三驾马车,尤其是木材加工和造纸占到了整个县域工业的70%。随着林业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节能减排的严格实施,工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怎么转?转向哪里?县委书记唐渊认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现有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楠竹加工、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矿泉水生产四大替代产业。”

几年过去,如今的绥宁楠竹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工业加速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突起,矿泉水产业来势看好,湘商产业园加快建设。

随着风力发电、楠竹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矿泉水开发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绥宁将在县域形成特色工业发展多点支撑局面,经济有望从根本上摆脱过份依赖林业的被动局面。

特色发展:打造县域经济特色

建特色城镇,兴特色旅游,办特色文化。

绥宁“一区二带三园四路”陆续启动或加快推进,县城少数民族风格改造和城市水景工程基本完工,“百亩湖面、千户苗居、万米文化墙”的恢弘景观基本成型,一座少数民族特色浓郁的山水园林城市已初显轮廓。

侗寨申遗完成了上堡侗寨河道建设和道路改造,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山歌、“状元”3个长廊相继建成,特色文化正逐步走向活态化、商业化、阵地化。苗族四八姑娘节节庆等旅游品牌越来越响,绥宁旅游越来越被天下人所共知。

而这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

近几年来,绥宁县委、县政府切切实实把有限财力向民生倾斜,累计新增就业21405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类保险扩面至122752人,“五保”供养1624人,3495户享受了保障性住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0913户。

管中窥豹,绥宁老百姓热切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越来越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