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顺土司诗碑中找寻改土归流的“历史真实”
红网
 
07-16 11:33

【编者按】这些天,有关诗歌的讨论愈演愈烈。当下,有些连诗的边都挨不上的所谓“诗歌”,除了能直抒作者心意之外,实也愧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在舆论喧嚣之外,论道君为大家采撷了一首来自边陲古镇、永顺末代土司彭肇槐《溪州隐吏车庚诗》碑中的诗。并通过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瞿州莲教授的专业解读,为您讲述永顺土司制度繁华落尽后的那曲离别之殇。

清朝时期的“改土归流”

随着清朝中央王朝的强盛,为了巩固西部边陲的战略需要,雍正初年在云贵、广西、湖广等地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与鄂尔泰在西南地区推行“重剿轻抚”的政策不同,湖广的改土归流是以“和平改流”为主,尤其是永顺土司彭肇槐的“自愿献土”改流,被清廷作为改流的典范加以推崇,彭肇槐献土也因此以重笔写入正史《清史稿》。

满带离别泪

民间传说,末代土司彭肇槐离别时,心痛欲绝,坠落马下,长跪灵溪河边,泪似飞雨。从在作为湘西永顺彭氏土司的统治中心不二门的碑刻诗文中也可以看出,这位末代统治者在清雍正年间重游故地老司城时,心中的万千感慨。

诗的原文如下:

心雁声警岁晚雅集歗儒林一夕餐英醉风流自古今老僧行脚健胜境喜追寻却已空凡骨何庸再洗心(崖右有洗心泉)药笼窄田地筚路启山林流水自清浊迷途悟昨今

乙卯重九同人登高于观音岩诗以纪之

溪州隐吏车庚(盖印)伯阳古溪州守

这首诗初看起来,内容十分晦涩难懂。如果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则无法断句和理解。我们结合落款,仔细阅读体会,经标点后发现该诗原来是一首五言古诗,碑文的内容亦使我们颇为惊讶。标点和断句后的诗文如下:

心雁声。雁声警岁晚,雅集歗儒林。一夕餐英醉,风流自古今。老僧行脚健,胜境喜追寻。却已空凡骨,何庸再洗心(崖右有洗心泉)。药笼窄田地,筚路启山林。流水自清浊,迷途悟昨今。

乙卯重九,同人登高,于观音岩诗以纪之。

溪州隐吏车庚。(盖印):伯阳古溪州守

《溪州隐吏车庚诗》的解读

“心雁声”三个字是诗名,鉴于整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加之此时正是清朝实行文字狱较为厉害的时候,因此推知,为了逃避朝廷的追查,土司彭肇槐采用了谐音方法书写。“雁”的谐音字为“厌”,即“厌恨”之意;“声”的谐音字为“生”。诗名的含义是“心里产生的厌恨”。这首诗的大意是:“深秋大雁的叫声将我惊醒,我等一帮读书人聚会。赏花饮酒,高谈阔论,纵论古往今来的风流英杰。我虽然年迈,但是行走尚属矫健,我等于此游玩只是追寻此地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忧。我早已成为凡夫俗子,何须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块狭窄的土地,都是我们彭家像药笼一样行善且艰辛地开辟出来的。流水从山涧流过有时清有时浊(这里喻指人世间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我过去曾经迷失过道路,现在才醒悟过来,追思自己所为的对与错。”

结合该首诗的落款“溪州隐吏车庚、伯阳、古溪州守印”及“乙卯”来看,应该是永顺末代土司彭肇槐所为,因为能够称“古溪州太守”的只有永顺彭氏。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多采用汉字注音。在土家语中,“车庚”中的“车”,即“水或者溪”;“庚”,在土家族中有“拜祭”的意思,与“车”连用,隐含有“主人”的意思。“车庚”是号名,连起来的意思即“溪的主人”。查《古代汉语词典》可知,“伯阳”中的“伯”,通“霸”,即“霸主”;“阳”,本意为“太阳、春”之意,这里引申为“首领”。由此我们得知,诗中的“伯阳”为土司彭肇槐号名,连起来的意思是“霸中之霸”,即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隐吏”,即“官吏的身份不公开”。

永顺土司彭肇槐改流后的政治命运

据《清史稿·土司传》记载:“雍正六年,宣慰使彭肇槐纳土,请归江西祖籍,有旨嘉奖,授参将,并世袭拖沙喇哈番之职,赐银一万两,听其在江西祖籍立产安插,改永顺司为府,附郭为永顺县,分永顺白崖峒地为龙山县。”据此,有学者直接就用该条资料得出结论:土司彭肇槐改流后,与其彭氏亲贵就回到江西祖籍安家立户了。

而观雍正六年十一月《上谕》以及地方志的记载,其实不然。雍正五年,彭肇槐献土改流后到苗疆任参将,雍正七年(1729年)调回到江西饶州继续任参将之职,后来又到河南归德任参将,乾隆十三年(1748年)才告老回乡。也就是说,在江西饶州或者河南归德任职期间,彭肇槐于雍正十三年重阳节期间回到了永顺。因为是永顺末代土司,不便于公开自己的身份,因此诗中落款为“隐吏”。从上文推断已知,“乙卯年”应是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

从《溪州隐吏车庚》全诗来看,末代土司彭肇槐对朝廷的这次改土归流十分不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改流的抱怨,这就与正史中所写的彭氏土司的“自愿”改流相矛盾。如此看来,彭氏土司的“自愿”改流背后是有隐情的,这“自愿”背后的隐情就是,清雍正朝对湖广土司改流的总体形势,迫使彭氏土司不得不改之。

(作者简介:瞿州莲,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