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船工:木帆船也是一种乡愁
湖南日报
 
07-12 13:52

5年前,他找到湖南日报,说自己要把消逝的木帆船大型模型一个个做出来,呼吁建立船博物馆。5年后,从来没做过木工的他,已经独自做了10艘船模——

湘水船工:木帆船也是一种乡愁

王芳德正在制作自己曾担任船长的“航海号”木船。湖南日报记者 熊远帆 摄

湖南日报7月11日报道 一只船累了/在拥挤的波浪中/慢慢下沉。

某一种意象上,顾城的这句诗像极了正逐渐消失在湘江上的木帆船。

“现在湘江流域,木帆船已经基本消失了,只剩下些打渔的小筏子,而且这些小筏子也是坏一艘就少一艘了。”7月7日,再见到记者,65岁的长沙老船长王芳德比5年前更加忧虑了。

5年前做下船博物馆之梦

5年前,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刚刚从长沙运贸总公司砂石厂退休不久的王芳德,拿着一堆资料来到了《湖南日报》编辑部。

王芳德对记者说:“这些船的制造方法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今船没了,但我想把这些技艺都留下来。”

说着老王把那叠资料一张张打开,那是他搜集和绘制的木帆船资料和图纸,还有他调研写下的保护计划。

小驳船、耒古子船、涟源倒扒子船、碳壳子船、茶陵船、宝庆船……这些都是湖南境内因水路和用途不同而极具本土特色的船只。

老王从来没学过画画,但这些船却画得有模有样。

“资料、模型和图片都已经很不完整了,现仅有的资料,也就只存在极少数的造过船、驾过船的老前辈的脑海里。我觉得这些东西一定要传承给后人,使他们更多更直观地了解湖湘船舶的演变和水运的发展史。”

老王走的时候说:“我要把脑子中的这些船做成大型船模,促成建立一个船博物馆。”

2010年3月1日《湖南日报》以《老船长的梦想》为题报道了王芳德的这些愿望。

不懂木工的他5年做了10艘大型船模

5年之后,再见老王。

在开福区金霞苑小区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仓库里,这是王芳德现在的船模工作室,大多数时间,他都忙碌于此。

走进工作室,除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大小形状不同的木材之外,一艘长约2米初具雏形的船赫然眼前。

说起这艘船,王芳德满是回忆。

“这艘船叫‘航海号’,在我当船长期间主要就是驾驶这艘船,当时大概可以容纳船员20人左右,它的任务主要是拖带驳船,80年代已经报废拆解。”

2010年,不懂木工的王芳德开始了独自造船模的进程。

“锯、削、刨,啥都不会,第一艘船做了七八个月,完全自己摸索,现在可是快了,4个月就能做一艘了。”

5年来,出去早上打球,晚上散步之外,老王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制船上。这艘“航海号”已经是他的第10件作品。

除“航海号”之外,王芳德制作完工的船模中有8艘已放置在裕湘纱厂的展览馆中,其中包括毛泽东乘坐过的“华山号”邮轮、湖南第一艘外燃机船“长沙轮渡1号”、上世纪50年代被称为“调羹把子船”的龙舟、往返于益阳与长沙装运物资的“七板子船”以及浏阳楸船、落仓木货驳船、捞刀河倒扒子、宁乡乌缸子等。

虽然尚未对外公开展览,但记者还是在老王的带领下一睹了这些船模的风采。

这些船模的长度大约都在2米左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畅游湘江时乘坐的蒸汽机轮“华山号”。

淡绿色的船体,流线型的下腰,驾驶舱、客舱、烟囱、锚靠把、救生圈……这艘长2.1米、宽0.5米的“华山号”无论从大件还是细节看,都十分精美。

“我是按照真船的生产流程做出来的,船模的主体结构是木质的,桅杆、烟囱等都是金属配件。”,王芳德说,最难的船下身的流线型,因为船头要考虑避水性,船尾又要考虑推动力,为此老王反复修改了好几次。最后完工的整艘船模有200多个部件,能自由拆卸。

让木帆船的乡愁走进博物馆

湘水漫漫,时而波澜起伏,时而平静深沉。

曾经长沙从南站到新河有80多个码头,存在过30多种木帆船,然而上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船舶机械化,木帆船渐渐消失。

王芳德的人生与这些木帆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父亲在12岁时坐着驳船来到长沙。1950年,他同样出生在由父亲亲手打造的一艘小驳船上。12岁开始跑船,14岁进入“长沙市木帆船合作社”,在父母手下当学徒。1974年,考取了船舶驾驶证,经过3年水手,3年舵工,扎拖把、搓绳子、做风帆,当二副、做大副,在30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船长。

木帆船成为了老王的另一种乡愁。

“建立船文化博物馆,是我制作这些船模的最终目的。然而建馆不能没有资料、图片和实物,所以我只能亲自动手做。现在已经做好的木帆船模型接近10件,可还是远远不够。”

老王说,自从《湖南日报》5年前报道过后,省内大大小小的媒体几乎都来采访过。他也开始得到一些人的帮助,目前也正在准备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他希望有还记得造船技艺的老船工和他一起来做,因为这些人实在不多了,他们如果不在了,就都失传了。

几年来,他也不断给有关部门写信,建议在橘子洲建立一个船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湖湘船历史和湘江水运发展。

“游客来到橘子洲,看着这些曾经的船,可以想象当年如何地千帆驶过……” 刹那间,笑意弥漫在王芳德那写满沧桑的船工脸上,好似又见到了当年湘江上的繁忙。(记者 熊远帆 通讯员 郑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