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一干部吸毒自毁前程 称吸毒比空虚更可怕
湖南日报
 
06-25 10:28

6月24日,湖南省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千名学员戒毒宣誓活动。周伟 摄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吸毒贩毒问题,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吸毒,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正常智力和工作能力。每年全球毒品交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毒品问题进入加速蔓延期。截至2014年底,我国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实际人数超过1400万。

一张锡纸燃尽万贯家财,一次吸毒贻害终生、祸害家人。毒品,可以让天使变为恶魔,使生命、健康、亲情、事业化为乌有。连日来,记者走访我省部分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戒毒康复所,与戒毒学员面对面,听他们讲述震慑人心的惨痛经历。活生生的人和事警示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健康,珍视亲情,请远离毒品!

“吸毒败光万贯家财”

——崔某吸毒30年妻离子散

“因为吸毒,我现在是妻离子散,还败光了万贯家财。”6月15日,在湖南省坪塘强制隔离戒毒所,崔某呆滞的目光中透露出无限悔恨。

今年61岁的崔某是益阳市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云南做槟榔生意,积攒了人生第一桶金。当时“万元户”都少之又少,崔某积蓄已达50余万元。

崔某发现身边的有钱人有了新的炫富方式——抽“福寿膏”。他说,那吞云吐雾的享受很让他羡慕。1985年的一天,在朋友邀约之下,他开始尝试。

“身体犯软,鼻涕、眼泪一把流,浑身难受,说不上疼还是痒,本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越扛越难受,感觉骨头缝里有蚂蚁爬。”崔某染上了毒瘾,一发不可收拾。由于毒瘾越来越大,他开始吸食海洛因。

毒品摧毁了崔某意志,他无心打理生意,只能坐吸山空,万贯家财很快挥霍一空。1988年,老婆带着女儿弃他而去。更令人痛心的是,在崔某带动下,他家中5个兄弟姊妹有3人吸毒,整个家族中有11人吸毒,有2人因吸毒过量死亡,他的一个弟弟则因吸毒产生幻觉,故意伤害致一人死亡,至今仍被通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崔某多次被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期间,他戒了吸,吸了戒,有时为了筹集毒资还以贩养吸。

“毒品对人的危害太大了,希望我的惨痛经历能警示他人,千万不要去沾毒品。”崔某说。

沉溺于网吧酒吧

——15岁少年吸毒堕落走上歧路

2015年1月28日,年仅15岁的陈昊(化名)被带到省黎托强制隔离戒毒所,刷新了该所未成年人强戒的年龄纪录。

陈昊初次接触毒品在2014年5月。那时,经常逃学的他成了宁乡县各大酒吧、网吧的常客。

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母亲对他百依百顺,父亲在外打工辛苦赚来的钱,任他随意花。 陈昊说,父母的溺爱,使他走上吸毒的迷茫歧路。

他在酒吧认识一帮吸毒的姐姐们,她们教他吸食冰毒和麻古。不到半年,陈昊被公安机关抓了8次。

每次陈昊给妈妈打电话来接人时,妈妈哭成了泪人儿。然而,此时母亲的眼泪已不能打动儿子的心。

抓了放,放了吸,吸了又被抓。陈昊越来越难以自拔。有次为了吸毒,他偷走家中6万元,与一个吸毒女同居2个月,将6万元挥霍一空。2014年9月,陈昊在一家酒吧里因吸毒致幻,与人发生口角,将酒吧砸了。父亲为此赔偿了好几万元。

2年的强制戒毒,能否纠正陈昊走歪了的人生航向,让这个孩子不至于过早凋谢?

“吸毒比空虚更可怕”

——乡镇干部吸毒自毁前程

“为什么吸毒?”

“因为无聊空虚。”

“是无聊空虚可怕,还是吸毒可怕?”

“吸毒后,更可怕的事来了。”

6月18日,记者来到省白泥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戒毒人员苏奇(化名)对话。

苏奇现年44岁,曾经是新宁县某镇政府干部。他1985年入伍,二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转业到乡镇,成为一名镇政府干部。

也许是日子过于平淡,2013年3月,苏奇在一次朋友聚会后,吐露了内心的无聊空虚。于是朋友介绍一位离异女性跟他认识,这位女性从此成了日后摆脱不掉的“魔影女友”。

第一次“溜冰”的时候,苏奇并不知道是毒品,女友告知他是兴奋剂。第一次吸毒,苏奇兴奋了3天3晚,不吃饭、不睡觉。他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友是吸毒人员!但此时他已离不开她了,心甘情愿地与她在一起,每月支付1万元的毒资及开房费用。

慢慢地,苏奇吸毒后的症状开始显现——熊猫眼、目光呆滞、脾气暴躁……镇政府同事、战友、家人都对他产生怀疑。

苏奇开始意识到危机,决定与女友断交。可女友三番五次打电话威胁他,逼他就范。无奈,苏奇妥协了,直至东窗事发——2014年4月,两人在镇政府办公室吸毒被抓。

公职被开除了,妻子和唯一的女儿如今和他形同陌路。苏奇追悔自己那段黑暗、痛心疾首的日子,愤怒地说:“吸毒人员就是一群鬼,把我带进了人不人、鬼不鬼的世界。”

轻信“吸毒能减肥”

——无知让她成为“瘾君子”

“我当时以为吸毒能减肥,不会上瘾,都是无知害了我。”6月19日,记者在省白马垅强制隔离戒毒所见到婧婧时,她体态虚胖、尽显沧桑,看得出毒品带给她的是心理和身体上无尽的摧残。

今年33岁的婧婧出生在美丽的山城怀化。3岁那年,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婧婧判给了母亲。为了让她过上好生活,好强的母亲常年忙于工作,在物质上对她毫不吝啬,却偏偏忽视了母女间精神上的交流。

婧婧从小能歌善舞,读大学时,她选择了长沙市河西某艺校。毕业后,在母亲资助下,婧婧成为一家园林公司的股东,生意做得不错。

2011年,在一次业务洽谈中,婧婧结识了几个做苗木生意的老板,成功签订了一笔大单。为了庆祝合作成功,他们相约来到一个私人会所喝酒。喝到兴起时,有人拿出一个瓶子和几粒红色的小药丸让大家吃。后来婧婧才知道这就是毒品麻古。“我当时对毒品一无所知,他们骗我说吸毒能减肥,不会上瘾。”

第一次,婧婧吸食了2粒麻古,精神高度亢奋,连续3天3夜没睡觉。极度疲倦之后,她一倒头接连睡了2天2夜。

毒品把婧婧一步步卷入痛苦的漩涡。她毒瘾越来越大,从最初的2粒,到后来每天10粒麻古外加冰毒,才能满足毒瘾。她人体正常机能被破坏,情绪经常失控,原来的公司只能交给合作伙伴去打理,加之每天高达1000多元的毒资开销,婧婧陷入内忧外困之中。

2014年9月,婧婧被送到白马垅强戒所戒毒。她说,最对不起的是母亲,相信通过这次戒毒,人性的理智一定会战胜白色毒魔。

毒品

对心怀不轨的人鼓吹吸毒可以减肥、缓解疲劳等“好处”的话,要明辨真伪,主动抵制

在娱乐公共场合不要随便喝陌生人提供的或来历不明的饮料

不要因为好奇轻易尝试各类毒品

不要使用一些所谓的提神药物甚至毒品用于减压或解脱痛苦

不要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时尚潮流、“很酷”、“很嗨”

不要随意进出酒吧、KTV等易染毒场所

“家门口戒毒”:

打通最难管的“最后一公里”

我省毒情形势严峻,已成为全国禁毒战争主战场之一。2014年底,仅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就达24.7万人。

目前,我省共有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21个,戒毒康复所1个。2008年《禁毒法》实施以来,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累计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5.2万人、戒毒康复人员3800多人。省新开铺所、白马垅所和衡阳、常德等市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了艾滋病人员专管区,累计收治1100余名艾滋病涉毒感染人员和各类重症涉毒人员。

“戒除毒瘾,除掉心瘾是关键。而要戒除心瘾,必须从戒毒人员本人、家属和社会力量入手,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感受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湖南省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曾启尚介绍,戒毒学员不管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康复所待多长时间,终归要回归社会、回到家庭。基于此,我省在毒情形势相对严峻、吸毒人员较为集中的乡镇(街道)探索建立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加强对戒毒回归人员的后续照管和戒毒矫治指导。目前已在长沙、邵阳等地建立25个指导站,构建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主导,以司法所为依托、家庭为基础、部门联动为平台,康复指导与救助服务兼备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帮管体系。

指导站大多建在流动人员多、社情毒情复杂的社区,离家最近的一公里,也恰恰是戒毒工作对接家庭最难管的一公里。这一探索因此被业界誉为“家门口戒毒”。此举有效解决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监管难题。目前,全省25个站点建档管理的900余名戒毒人员,全部得到有效管控,实际管控率由建站前的10%提升到38%。

省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注重把社会资源引进来,延伸矫治手臂伸入社区、伸入家庭,进行跟踪帮扶,使戒毒人员真正成为改造好的再社会人。2010年,该所在娄底建立首个“千里行”后续照管基地,巩固戒治效果。2012年,辐射到沅江、新化、常德等地,至今累计吸纳140余名戒毒人员就业创业,团队成员操守率达90%以上。

省白泥湖戒毒康复所是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康复试点所,该所主动对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并为戒毒技术、力量薄弱的地方提供戒毒指导和支持,开展急性脱毒、稽延性症状的治疗与研究,研究出中西医结合的“3+1”生理脱毒治疗方案,成功脱毒2800余例。

目前,全省有800多名戒毒人员出所后继续得到指导站的帮助和指导,近200名戒毒人员操守率保持3年以上。被省禁毒委挂牌整治的岳阳市岳阳楼区、永兴县马田镇等毒品问题黄牌整治单位顺利摘牌。

相关链接

强制戒毒

《禁毒法》规定,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

(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

(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毒成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2年。

新型毒品猛于虎

跟随省戒毒管理局同志多天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戒毒所戒毒的学员中,有70%是新型毒品吸食者。新型毒品日渐呈泛滥与蔓延之势。

新型毒品为何猛于虎?

认识存在误区,防范意识薄弱

“溜冰去!”

“打K去!”

新型毒品的吸食者尤其是年轻人,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一种“时髦”,“很酷”、“很嗨”,而且不会上瘾。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薄弱的防范意识是导致新型毒品泛滥与蔓延的重要原因。

2015年1月,长期在上海务工的程某、陈某,决定于1月28日在江永县程某家中订婚。为寻求开心和刺激,程某事先从上海购买了500元的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以备回家乡吸食。1月26日,程某、陈某等人回到江永县程某家中,晚餐后返回县城入住其事先预定的酒店,程某拿出带回的冰毒和锡纸、吸管等吸毒工具,与男友陈某、堂妹程小某、朋友袁某采取烫吸的方式一起吸食。近日,江永县人民法院以容留他人吸毒罪分别判处程某拘役6个月、缓刑8个月,判处陈某拘役5个月、缓刑6个月,并各处罚金1万元。

价格低廉,货源易得,吸食隐蔽性强

传统毒品多采用吸烟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6月18日,记者在省白泥湖戒毒康复所采访,27岁的吸食者小王当场模仿吸食毒品“K粉”。只见他右手中指和食指并拢,轻轻放在鼻孔面前一抹,嗅一嗅,闻一闻,一次“打K”于数秒之间就完成。“打K不用任何工具,简单方便,就像刚才我做的这个动作,非常隐蔽,谁也不会注意到你在干什么。”小王淡淡一笑,随即补充道,“如果你的鼻孔不小心沾有白色K粉,用餐巾纸一擦就行了。”

小王还谈到,新型毒品价格低廉,货源易得,这也是它容易泛滥和蔓延的重要原因。

兴奋致幻,易致暴力犯罪

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对人体主要有兴奋、抑制或致幻作用,传统毒品对人体主要以镇痛、镇静为主。新型毒品吸食后会出现幻觉、极度的兴奋、抑郁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

今年4月,临湘市原市长龚卫国涉嫌吸毒被立案调查。采访中,知情人告诉记者,龚卫国平时几乎总是一脸严肃,鲜有笑容,有时像头易怒的狮子,突然之间就狂躁,大声与人争执,有时则显得自闭,回避交谈。这种症状,正是吸食新型毒品冰毒后的反应。

今年2月23日晚,邵东县火厂坪镇朱紫山村发生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龙某吸毒后产生幻觉,认为被害人肖某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他把家里的房门拴好后,呵斥肖某不要乱动,随即用拳头击打其头部,致亲生母亲肖某当场死亡。

远离“休闲毒品”,青少年要做到“六不要”

新型毒品多发于娱乐场所,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和”假日毒品”。

长沙市长桥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周年春谈到,这些场所是青少年和年轻人喜欢光顾的地方。因此,青少年拒毒防毒应防患于未然,做到“六不要”。

——在娱乐公共场合不要随便喝陌生人提供的或来历不明的饮料。

——在压力加大或遇到挫折时不要使用一些所谓的提神药物甚至毒品用于减压或解脱痛苦。

——不听人蛊惑,对心怀不轨的人鼓吹吸毒可以减肥、缓解疲劳等“好处”的话,要明辨真伪,主动抵制,谨防上当。

——不要因为好奇或受到别人的怂恿就去轻易尝试,要旗帜鲜明地拒绝各类毒品。

——不要随意进出酒吧、KTV等易染毒场所。

——不要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时尚潮流、“很酷”、“很嗨”,不要盲目地崇拜追星,更不能效仿他们沾染毒品。

相关链接

传统毒品

传统毒品一般指滥用较早的直接从原植物中提取、加工而成的阿片类毒品。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杜冷丁、可卡因、古柯、可待因、那可汀等。

1、 鸦片:从罂粟果里提炼出来的一种棕褐色或黑色膏状物,医学上称为“阿片”,民间叫“大烟”、“烟土”、“烟膏”。

2、 吗啡: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对呼吸中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比鸦片更易成瘾。

3、海洛因:从吗啡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白色粉末,被称为“世界毒品之王”,仅一次吸用就可产生心理依赖性,极难戒断。

4、大麻:一年生桑科草本植物,吸食后产生欣快感,行为失去自控,突然产生暴力进攻的欲望,往往会实施暴力犯罪。

5、可卡因:从南美灌木古柯叶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一剂70毫克的纯可卡因,可以使体重70公斤的人当场丧命。

新型毒品

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由人工化学合成的毒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冰毒”:属于苯丙胺类衍生物的一种,药称“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食者称为“冰”。其精神依赖性极强,是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2、“摇头丸”:“冰毒”衍生物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MDMA)和亚甲氧基苯丙胺(MDA)的俗称,因服食后听到音乐会疯狂摇头而得名,原产荷兰。

3、麻古:主要成分是冰毒、咖啡因,具有很浓的香味,是一种加工后的冰毒片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4、开心水:也称HAPPY水,是一种新型液态毒品,由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混合而成。

5、K粉:医学上称氯胺酮,因其物理形状通常呈白色粉末,故俗称“K”粉,又被吸食者称为“盐”,吸食此类毒品俗称“打K”、“打盐”。K粉被一些年轻人视为“时髦物品”,因好奇“尝鲜”而沾毒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