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热播 考古专家称古长沙有盗墓实例
潇湘晨报
 
06-22 08:27

潇湘晨报6与22日报道 “老九门”“积尸地”“尸鳖”“六角青铜风铃”……当接触到这一众词语时,你已进入了盗墓空间。《盗墓笔记》的故事从长沙老九门吴家开始,那么书中所描述的古长沙老九门是否真的存在?盗墓和考古又存在哪些区别?积尸地和尸鳖在现实考古中真的会有吗?我们请来了湖南省的考古专家一一答疑解惑。

由南派三叔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电视剧,自播出了先导片后,就被网友不断吐槽。虽然编剧称改编是为了过审,剧情从第三集开始回归原著,但近日第三集播出倒斗小分队下墓的内容后,仍然受到了不少网友的调侃。不仅倒斗小分队坐牛车前往目的地的画面被调侃成“五月天”的口香糖广告,更有不少网友将吴邪和张起灵之间的对话截图编成了“CP版”段子,让原本应该刺激人心的紧张画面生生被扭转成了欢乐小段子。

不过,虽然剧集与原著略有差距,但倒斗小分队进入尸洞探险的内容还是吸引了不少注意力,剧集里出现的“老九门”“积尸地”“尸鳖”“六角青铜风铃”等也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关键词:盗墓与考古

盗墓是追求金钱,考古是为了保护

【剧情】

自第三集开始,以吴邪为核心的倒斗小分队,打着“护宝”的旗帜,带着药物、刀具、睡袋、帐篷、麻绳以及小铲子等工具开始了第一次的下墓探险。这次行动受到了各种“怪物”的攻击,致使小分队刚进入尸洞就面临了种种危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盗墓真的会遇到如此多的阻碍吗?盗墓和考古又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呢?

【现实】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顺东告诉记者,影视剧存在文学创作的成分,偶有夸大在所难免,但从古至今盗墓一直都存在,它是一种违法违规并且要严惩的逐利行为,跟考古本质上没有任何关系。“盗墓是一种主动的自发行为,追求的是金钱和利益;考古是一种被动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研究”。

吴顺东表示,盗墓往往选择的都是最直接的工具,“他们的目的就是下到墓里,把值钱的东西拿出来,所以一般都会带着锄头、铁锹等可供挖掘和搬运泥土的工具,近当代甚至有些盗墓贼直接用上了火药来炸开墓穴,他们对墓穴的破坏性极大。但考古则是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一种科学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对墓穴及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因此,我们在选择工具时,除了发掘墓穴的锄头、铁锹外,还需要可以进行细致清理工作的工具,包括手铲、小刷子、镊子、钳子等等”。

湖南大学古建筑研究学者柳肃教授也表示,影视剧对部分观众有些误导,很多人分不清盗墓和考古的区别,“盗墓是主动的,他们不怕破坏,只想达到目的;而考古是被动的,即使知道了有墓穴的存在也不会主动挖掘,除非这个墓葬被发现了,或者被盗墓贼偷盗了,就会马上进行考古研究和保护,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关键词:老九门

确实有九座城门,但不是盗墓家族

【剧情】

在原著中,《盗墓笔记》的主角吴邪来自老长沙九个盗墓家族中的吴家,这九个盗墓家族被称为“老九门”,又称九门提督,分为上三门、平三门和下三门。上三门皆已洗白,即为官;而平三门多半背负骂名,即为贼;下三门多数是做生意的,即为商。这九大家族控制着长沙城的文物买卖和流通,而吴邪来自平三门的吴家,其爷爷在江湖中被称为“吴五爷”。

【现实】

然而,古长沙的“老九门”是否真的存在?盗墓和文物买卖在长沙是否真的出现过?柳肃告诉记者,关于“老九门”代表9个盗墓家族的说法从来没有听说过,但古长沙确实存在过9座城门,如果“老九门”指的是九座城门,那有据可依,但如果指代的是家族,则并不存在。

在小说中,“老九门”又被称为“九门提督”,在柳肃看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九门提督是指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掌管的是皇城内的安全,只有在北京、西安这样城门分布均匀的地方,才有九门提督这一说法,但在古长沙,城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西边四座城门、北边两座、东边两座、南边仅一座,因此并不存在这样的说法”。

至于古长沙盗墓和文物买卖是否兴盛,吴顺东表示,解放前确实存在很多盗墓实例,“已经形成了一条流水线,谁盗墓、谁流通、谁鉴定等等,从以前的单打独斗演变成了团队合作”。

名词解释

“积尸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顺东表示,“积尸地”在考古中被称为“丛葬坑”或者“乱葬岗”。“丛葬坑的出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奴隶制时代,奴隶主杀害大批妇孺来殉葬,从而将尸体进行堆埋;另一种情况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华大屠杀所致。当然,所谓的‘积尸地’还有另外一种形式,不是将尸体堆埋在一个大坑中,而是有的墓葬会出现层层叠叠的情况。”

“水盗洞”:吴顺东告诉记者,盗洞是盗墓贼为了下到墓穴中而特意挖的小道。“一般的墓葬都在高岗上,因此盗洞也会分为自上而下的竖向盗洞,或者从墓葬口开启的横向盗洞。水盗洞则比较少见,墓葬应该是葬在靠近水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