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湘儿女,过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好吃好玩,意义深远。想要玩得开心3天的假怎么够,你知道吗?只需在法定假期后一周请4天假(6月23日~26日)配合周末即可连休9天。想想都带感……
没能出去玩的也别桑心,因为“吃”本身就是件让人快乐的事情,除了吃各种口味的粽子外,端午还要吃五毒饼、喝雄黄。你知道吗?
吃五毒饼
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北京稻香村的五毒饼根据时令特点以精选的绿豆蓉、枣泥、杏仁蓉、黑芝麻蓉、炭烧黄金薯蓉入馅,既营养健康又充满了美好的寓意。
喝雄黄酒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因全国各地的风俗不一样,除吃五毒饼、喝雄黄酒之外,在端午节前后人们还会吃桑葚、大蒜蛋、薄饼、黄鳝等!
吃黑桑葚、樱桃
端午时节,樱桃更是大量上市,自然成为时鲜果品。除了甜美喜人的樱桃,还有酸不叽儿的桑葚。北京人讲究在端午节吃黑色的桑葚,据说吃了之后不招苍蝇,也有说吃了黑桑葚就可以避免日后误食苍蝇。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心大的吃货们,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别忘记了端午节的这些传统!
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
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在行军中遇到一位逃难的妇女,一手抱着大的孩子,一手领着小的孩子。黄巢问她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大孩系邻居所托带,不敢有闪失;小孩是己生,故用手牵之。黄巢感叹,命她在端午日在家门前挂菖蒲、艾叶,可避兵灾。该妇女将此做法传告了乡亲,于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出嫁的女儿戴红绒花回娘家
端午节还有一个叫法:女儿节。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娘家探亲,探亲时,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小媳妇成了北京一景。
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中国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儿童玩“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小孩子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