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近年来,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我国人口献血率仍未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记者近期在浙江、吉林、甘肃等地采访了解到,供血紧张形势依然严峻。
用血需求攀升黑市难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11日召开的全国血液管理大会上公布,2014年全国无偿献血率仅为9.5‰,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
近年来,一些地方供血紧张现象尚未缓解。长春市中心血站副站长李冰冰说,该血站每天需要500-600人献血,才能保障临床用血得到平稳持续的供应,而目前实际平均每天仅有300多人献血。
据李冰冰观察,自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后,越来越多的农村患者到大医院就医,其中肿瘤患者不在少数。此外,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也都需要血液保障。这些都致使近年来大医院用血需求不断攀升。
供血紧张直接影响医院的救治工作。2014年11月,温州市民陈女士的丈夫患白血病,化疗后急需输血,但是等了一天一夜,当地医院也没给丈夫输血,家人倍感焦急。此外,心外科、肝移植等手术病人对血液需求较大。以肝移植病人为例,一旦发现就要马上手术,医院血液库存是否充足随时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危。
随着暑期的来临,原本就库存紧张的血站捉襟见肘。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宣传科科长陶明翠告诉记者,在夏季、冬季到来前,他们不得不启动应急机制,倡议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前来献血。据专家介绍,除季节性缺血外,血站还面临区域性缺血和结构性缺血。
血站缺血,病人急需,“卖血黑市”屡禁不止。温州的陈女士最后通过医院护工刘某联系上“血头”廖某,再由廖某组织他人前往血站卖血。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如刘某等牵线搭桥者还被病人家属称为“救命恩人”。据了解,有的卖血者初尝甜头后,还会介绍朋友卖血,甚至摇身成“血头”。
公民献血缘何热情不高
卫计委等部门11日曾联合下文提出,到2015年,全国献血率达到10‰。目前,我国公民无偿献血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全球每年采集的献血量中,近50%来自占世界人口不到20%的高收入国家。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公民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呢?成都市血液中心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未献血者如果打算献血,最希望了解的依次为“献血后是否影响身体健康”“是否会感染疾病”“血液相关知识”等。与献血相关的健康安全问题,仍是影响公民献血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各地血液中心官网对献血安全都有明确说明。据介绍,只有达标的献血者才允许献血。以一般成人为例,一次献400毫升血液,仅占总血量的10%,输血后人体很快能得到补充,不会影响健康。在献血过程中,血站所采用的针头和血袋都是经严格灭菌消毒的一次性用品,献血者不会被传染疾病。
另外,社会上关于“无偿献血、高价用血”的声音也在干扰人们参与无偿献血。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输血科副主任检验师易思华指出,血液到达血站之后,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测,以确保血液安全,其中,核酸检测费用非常高。同时,血液的储存也十分复杂,不同的血液品种有不同的温度要求。
李冰冰表示,社会尚未建立起理解、尊重献血者的风气。“很多人是瞒着家人无偿献血,因为担心反对的声音太大。还有人说献血者是为了拿补助,休几天假,这给献血者造成了心理压力。”
互助献血能缓解血液紧张吗
在供血紧张的情况下,互助献血正在成为人们的“救命稻草”。于1998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提到,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我国对互助献血的依赖性较强,没有互助献血,不可能保证这么充足的血源。”易思华说。
尽管如此,互助献血仍游走在灰色地带,一些人假扮朋友、亲属“假捐血、真卖血”。李冰冰表示,“有些常年无偿献血的人被患者家属找上门,如果经历过一次有偿献血,他们就不愿意继续无偿献血。”在她看来,当发自内心的善心被利益损伤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都会因此受到损伤,滋长了用钱解决献血的风气,这势必将给原本已不乐观的无偿献血氛围雪上加霜。
在采访中,专家们指出,提高公民的献血意识和医院的用血效益,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针对区域性、结构性缺血等现状,业内人士希望通过打通全国、省内、医疗机构与供血单位之间的信息通道,有针对性地采集和使用,同时做到公开透明,消除公众疑虑。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