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艺人编出"动物世界" 为不失传令儿女学手艺
三峡都市报
 
05-14 19:29

三峡都市报讯 几片棕榈叶、一把剪刀、一根细针,撕、拉、绕、穿、刺之间,就能编织成别致的凤凰、蝴蝶、小鸟、螳螂、蚂蚱、青蛙等造型,精巧逼真,栩栩如生。昨天,记者寻访到了这样一位棕编艺人,他叫张万里,是忠县人,24年前开始带着自己的棕编作品在外漂泊,足迹遍布重庆、四川、陕西、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市的30多个城市,现居于万州,希望让日渐没落的棕编工艺在这片土地重新炙热起来。

偶然与棕编结缘他改了老本行

说起与棕编的结缘,现已年过七旬的张万里回忆说,其实他应算是“半路出家”。出生在忠县金鸡镇的一户农家,在成年之后,他一直靠着四处打工谋生。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正值钟表行业兴盛之际,“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的想法最终促使他拜师学艺成为了一名钟表师。

“我主要是做钟表维修。后来电子表在市面上流行起来,生意也变得越来越不景气。”张万里说,干了钟表师这行有十余年,但最终他还是要面临被行业淘汰的危机。

1991年,在去往成都进货的路上,张万里看到一个小摊前围满了人。出于好奇,他也挤了进去,看见一民间艺人,正在表演一种民间绝活,只见他双手并用,扯、拉、叠、剪、插……不出两三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蚱蜢就出现在人们眼前,引得围观的人群无不拍手叫绝。张万里看着此景,不禁萌生了改行的想法,于是便留在这位民间艺人的小摊前踌躇了许久。

“我当时想说服这位民间艺人收我为徒,但是他却不愿意外传。为了学会这门技艺,我连续几天都来到他的小摊处,找机会观察他棕编的手法和门道。”也许是正值壮年的张万里天赋异禀,再加上从事多年的钟表维修工作锻炼了他过人的记忆力,就站在这位民间艺人小摊的马路对面,他通过仔细观察回家反复研究,便摸索出了棕编这门技艺的基本功。

他带着作品走过30多座城市

张万里从做棕编这门手艺至今,已有24年了。他只身一人已走过安康、咸阳、广州、襄樊、成都、长沙等30多个城市,走到哪就将手艺带到哪。

“其实说棕编作品是一种手工艺术品也不为过。尽管每位棕编艺人制作出来的动物、昆虫种类、形态大同小异,但人的思维和理解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出来的棕编作品都各有各的特色。”在张万里的“动物世界”里,他认为最成功的棕编作品莫过于化“静”为“动”,让作品富有“灵气”,充满“生机”。

张万里回忆,为使自己的作品形象生动,他经常跑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动物的外观和形态。有了之前的编织基础,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没多久,他就能熟练地编织诸如小鸟、公鸡、蜻蜓、蝴蝶等各种小动物、小昆虫,样样细致精巧,具有极强的民族色彩和艺术观赏价值。

从此,张万里带着个装满棕榈叶的提包,加上一把剪刀和缝针等简单工具,在城市公园、街头巷尾、学校附近等地方,随便找个空地坐下,现编现卖。无论走到哪,必能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并购买。这样他平时只要工作四五个小时就能获利,而到了节假日前夕,更是忙得加班直到深夜。

编织作品耗时费事他乐在其中

棕编是一项非常耗时、费事的手工活。张万里说,棕编材料有两样:铁丝和棕榈叶。“棕榈叶编织看起来用材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整个制作过程中要结合很多不同的编织技巧,编成一件作品快的两三分钟,慢的则要花一天多时间。”

“青蛙有不同的形态,有蹲坐的,有跳跃的,有游泳的,这些在编织手法上都要区别开来。”张万里一边说一边做,记者站在他身旁,只见他从一捆新鲜棕榈叶中选取了几片色泽鲜嫩的作为制作材料,穿、插、挑、折、压……不到五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游泳蛙,便在张万里的巧手下编织出来了。

“传统的棕编是用新鲜棕榈叶为原材料进行编织的。”张万里说,现在有些行家认为这样编织的作品往往会变形,使得作品毫无收藏价值。所以,张万里进行了一些改良和创新。他在编织一些昆虫、鸟类等小动物时多数是用新鲜棕榈叶,这样使作品更加逼真、更加富有生命力。而编织牛、马、老虎等较大型兽禽类动物时,则用老棕榈叶和嫩棕榈叶混搭来表现其纹理,好让这类民间工艺品不易变形、腐坏。

传承技艺他认为贵在“坚持”

棕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手艺。这门技艺对大多数70、80后的人来说,童年时对它们有着深刻的记忆。现在因多数民间艺术无人继承,导致这样的手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张万里为了不让辛苦坚持下来的手艺失传,他让自己的儿女都学习了棕编手艺。

在万州高笋塘福斯德广场路边,当张万里拿出自己编的十多件棕编作品摆放在路边时,来往的不少市民在看到这栩栩如生的“动物世界”后,仍旧是投以了好奇和欣赏的目光。

“我女儿现在都教徒弟了。其实,如果真正让人们走进我们的世界,了解这些棕编工艺,很多人对棕编制品是很感兴趣的。但是,从喜欢到坚持,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像现在,在大街上还能找到多少做我们这行的呢?”张万里无奈地摇摇头叹息道。

张万里告诉记者,之所以来到万州还在继续着这门手艺活,是希望让更多人知道现在还有棕编艺人在传承这门技艺。“趁现在身体还算健朗,能坚持一天是一天吧。”(记者 张婷 见习记者 谭小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