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湖南6名大学生调研一年 支招改善城管社会形象
红网
 
03-30 20:19

(盛盎在城管局开展问卷调查。)

红网长沙3月30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彭双林)《从误解到理解》,这是湖南师范大学盛盎等6名大三学生关于“城管形象”调研报告的主标题。过去的一年里,他们采用心理学统计方法,以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等方式,通过对城管自身、长沙市民以及流动摊贩3个群体的调查,得出城管执法人员深陷形象危机的结论。

“我们团队采用在国外应用已较为成熟的心理学方法,通过打分量化证实,社会对城管是存在误解的。”3月30日,在接受时刻新闻记者采访时,调研团队成员李岸轲说,他们的调研还着眼于消除误解、达成理解,帮助城管改善社会形象,缓和其与摊贩之间的矛盾。

3个群体最认同“城管名声不好”

“城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大三心理学专业的调研队长盛盎找到李岸轲、郭震、陈店霞、马若琦、欧阳慧5名队员,发起了这项调研。

调查分3步走。首先是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并不设定“城管形象”,由城管、摊贩、市民3个群体共100人自由联想,写出至少8个对城管印象的词汇。第二步,从第一步的“城管形象”中挑选出50个频率最高的词汇,按检核法让上述3个群体各100人选出最符合城管形象的词。第三步,从第二步的结果中选取14个城管印象频率最高的词汇再进行调查问卷,以打分量化的方式,得出最后的调查结果。全程共调查700多人次。

30日,时刻新闻记者在由李岸轲等同学提供的名为《从误解到理解》的调研报告中看到,城管执法人员对自身的印象词汇按分数高低排列依次是:辛苦的、压力大的、加班多的、不易被理解的、为人民服务的、执法文明的、名声不好的、执法暴力的、不讲理的等等。

而流动摊贩对城管的印象词汇排名则几乎相反。市民对城管的印象有褒有贬,介于城管自身和摊贩之间。

“某个印象词汇分数越高,说明这个群体对这个印象认同度最高。”李岸轲说,这些高频词汇中,在量化打分时,3个群体的分数基本一致的词汇是“名声不好的”,这说明城管执法人员深陷形象危机。

社会对城管有误解

在高频词汇中,“执法暴力的”,市民的得分最高。与此相反的是,流动摊贩较少反映城管执法人员出现暴力执法的行为。《从误解到理解》报告认为,社会对城管存在误解。该报告表示,长沙城管建立14年来,不断创新管理等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务员考试选用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执法更加人性化。

调研成员陈店霞和马若琦同学表示,他们在对城管的访谈中,也加大了对城管的了解,“以前以为城管只管流动摊贩,后来才知道管理流动摊贩只是城管职责的很小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市民环境卫生、道路问题、园林改造以及对油烟、噪音的处理等都在城管的职责之内。”

在对长沙岳麓区城管大队望城坡中队一名中队长进行访谈时,陈店霞还了解到,该中队超过4成城管是退伍军人,他们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

调研团队还走访了长沙市四个大队、十一个中队的城管部门,分2队分别跟随城管、摊贩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探访。最后,在广泛征求城管一线执法人员、流动摊贩、心理学、法学、管理学专家的意见后,对湖南城管执法部门提出以下3条建议:

建议通过定期召开辖区内摊贩座谈会等方式,改变摊贩对城管的身份认知,因为城管也有可能是摊贩的亲戚、朋友、伴侣、顾客等;通过角色互换,如城管带摊贩体验执法,增加各群体间两性的接触机会;同时加强城管执法人员专业素质教育等方式,改善城管的社会形象,缓解他们与摊贩的矛盾。

李岸轲说,调研还没有结束,他们还在现有结论的基础上广泛征集意见,希望为帮助城管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

专家:城管应注意执法方式

为何会出现社会对城管有误解的现象,城管可以如何改善自身的社会形象?中南大学心理学教授郭平表示,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改变认知可以改变情绪”,同时改变情绪也可以改变认知。

郭平说,由于前几年个别城管队员的不文明执法,通过媒体报道后,给社会民众和被执法对象带来了负性情绪,当人们处于这种负性情绪的状态下,对城管的认知难免失去理性和公正。

郭平认为,改变民众对城管的刻板印象关键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部分被执法对象只要理解了城管为何要执法,他们还是会配合的,同时民众对城管执法本身是支持的,只是对个别队员的执法方式产生反感。

还有一点就是城管执法要形成长效机制,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会造成个别被执法对象的侥幸心理,同时民众对这种没有长效机制的城管也很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