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6日报道 不沿边、不靠海,外向型经济仍是短腿;武陵山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母亲河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新常态下,中部内陆省份湖南面对这些“拦路虎”如何破题发展?
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放日活动,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与中外媒体面对面对话,用“加减乘除”法向记者解疑释惑,清晰绘出湖南转型发展的路径图。
用心做“加法”,湖南用依法治省的升级版助力经济提速。近年来,湖南相继出台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等“一规划两规定六办法”,规范权力运行,有效解决了政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问题,堪称依法治省的湖南样本。
“我们要继续发挥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奋力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努力打造法治湖南建设‘升级版’。”徐守盛深有感触地说,领导干部要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上率先垂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让老百姓感受到湖南依法治省工作真正在滋润着经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巧妙做“减法”,湖南用精准扶贫带领贫困山区奔向小康。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看望慰问少数民族群众,就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经过一年多时间,湖南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武陵山农民脱掉贫困的“帽子”。
徐守盛介绍,围绕精准做文章,湖南主要是从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三个方面下工夫,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贫困户手上,带领贫困地区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我们现在摸清了扶贫‘家底’,湖南到去年底造册登记的贫困人口596万。”徐守盛说,只有精准识别才能根据每一户的具体情况分类施策、分类指导,实现精准扶贫。
善于做“乘法”,湖南用创新驱动打造经济转型的强力引擎。去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长沙、株洲和湘潭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国家明确提出走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湖南省长杜家毫认为,长株潭新捧回的这块“金字招牌”既是对湖南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责任和压力。
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世界大面积亩产最高的超级杂交稻、世界运行速度最快列车的牵引电传动系统……,杜家毫说,这些重大创新成果的取得都与科技体制的改革分不开。下一步,湖南将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规划,同时继续抓好科技体制的改革,通过正确政策和措施,形成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要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让各种人才在自主创新区齐聚,充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
敢于做“除法”,湖南用生态立省造福三湘民众子孙后代。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长期以来,全省80%的重金属污染集中在母亲河湘江流域。一直以来,湖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治理。2013年,湖南更是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实施湘江治理和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并将其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其中,2014年湖南共完成湘江治理和保护项目1143个,关闭淘汰涉重企业173家,湘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堵源头”任务取得明显成效。
“现在湘江水质已有较大改善,是淡淡的绿,我感觉与省环保厅汇报的数据基本相符。”今年农历春节独自一人骑行单车去湘江边视察水情的杜家毫说,湘江治理不仅仅是投入多少钱的经济问题,更关乎老百姓的当前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