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月26日电 寒假虽未到来,可春季招生却早早“一位难求”,这不是中小学和幼儿园,而是中国的老年大学。
近日,华南广州、东莞等地的老年大学纷纷出现“夕阳学位”报名热,而几乎每个老年大学里都有“留级”多年的学生不肯毕业。老年大学也面临如幼儿园一般“僧多粥少”的局面,正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显然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周一学写字,周三学电脑,周四学唱歌。”广州市退休老人黄学军已经在广州市岭海老年大学上了三年的学。与刚退休时的失落相比,如今的他重新找到“归属”,“我把同事、好友都介绍来上学。”他说。
记者走访广州市多所老年大学,发现这些大学根据老人的文化层次和个性化需求设置了许多课程,如医疗保健、绘画书法、计算机、数码摄影等,服务于老年人陶冶情操、更新知识的需求。老年大学的学费也十分低廉,一般一学期一百元左右。
老年大学的教育给老年人提供了较高质量的精神享受。在广州市领海老年大学,一位93岁高龄的老婆婆坐着轮椅,每天由保姆推来“上学”。“家里只有我和保姆,一整天都没人和我说句话,电视机从醒来一直开到我睡着,生活就是吃饭、睡觉。我宁愿每天来学校,说说笑笑才是过日子。”老婆婆说。
据不完统计,现在广州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30万,而广州市各类老年大学约有30多所,共有6万多个学位,只占需要量的10%。很多老年人在老年大学里找到了精神归属和心灵慰藉,因而即使学业修满也不愿毕业。学员只进不出,学位鲜有空余,老年大学竟也像幼儿园一样“一位难求”。
“一位难求”并非广东独有。近年来,中国各地的老年大学纷纷出现了学位争抢白热化的情况。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总计约有5万所老年(老干)大学,在校学员近600万人,这些数字和全国约2.1亿的老年人比起来,人均学位率和人均入学率是微乎其微的。为了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社区也做出了一些尝试。
广州市逢源街耀华社区位于老城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两成,是广州市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耀华社区很早就观察到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建起了“康龄社区大学”,目前已有300多名老年人参加。
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黄郁雯用“好彩”来形容他们的康龄社区大学,“至今为止,我们的社区老年大学没有为聘请教师花过一分钱,都是社区中有能之士,甚至是其他地区的志愿者无偿提供,我们更注重老人家的参与和分享”。
即便是专业性无法与正式的教育机构相媲美,社区老年大学依然“供不应求”,其他社区的居民甚至一些中青年人也表达了参与的意愿。“如果报名人数太多,只好抽签决定。”黄郁雯说。
但是,像耀华社区这样可以开展“家门口的老年教育”的社区并不多。长达几十年的老年生活如何安排,老年人的文化权益该如何保障,这一问题越来越迫近已经步入老龄化的中国。
“老有所学才能老有所乐,希望政府和社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改变我们老人家不是围着儿孙屁股转,就是围着扑克麻将转的生活。”68岁的广州市二沙坦村村民徐育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