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远离中原的中国南方土司王故都老司城,曾被认为是“蛮荒之地”,最近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这里也有着古代中原大地常见的书院和文昌阁等遗迹,闪耀着中华儒家文化的光芒。
记者近日在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了解到,新近出土或发现的龙纹方形玉砚盒、二龙戏珠纹双池石砚、若云书院、关帝庙、文昌阁等文物或遗址,展现了古代土司统治时期,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接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历史。
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城东19公里处的灵溪镇灵溪河畔,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之前的800多年,这里一直是彭氏土司司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该遗址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目前,老司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据老司城遗址管理处副研究员雷家森介绍,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老司城遗址依山傍水分布着宫殿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文教区、居民区、作坊区八大功能区。其中文教区是土司接受中原教化,进行一系列宗教祭祀以及文化学习的空间。
湖南省考古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在文教区发现的主要遗存除了文昌阁、若云书院、关帝庙外,还包括“子孙永享”牌坊、德政碑等重要文化遗迹。“子孙永享”牌坊和中原地区的儒家牌坊建筑形制相同,与紫金山遥遥相望,是第二十六世土司、宣慰使彭永年于明万历十二年为母亲所立。牌坊经过数百年风雨涤荡,石头已经斑驳,但牌额上“子孙永享”四个汉字仍清晰可见,向世人传递着忠与孝的美德。而牌坊后的若云书院,则是明太祖“诸土司皆学儒学”的产物。后来明孝宗又下令“土官袭子弟,悉令入学。如不学者,不准承袭”。如今,若云书院只剩下近一米高的青砖残墙。
在老司城文教区的东南坡顶坐落的关帝庙和文昌阁遗址是儒家文化建筑遗存,由土司彭元锦所建。该遗址总面积近600平方米,现存的部分残墙下还有门道和台阶,均用卵石砌成。与关帝庙相邻的文昌阁是关帝庙的前殿,是一座具有土家族民族风格的三层重檐式木构建筑。土司宗祠里的德政碑是第三十三世土司彭泓海于清康熙年间竖立,碑文中“去猛存宽,用贤退吝,易杀戮为鞭朴”的司治理念,闪烁着儒家文化的光芒,是封建法制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