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横下心来治“红包” 官员收红包将被停职
人民日报
 
06-02 10:16

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人民日报6月2日讯  “红包”虽小,危害极大。从近年来江西省纪委查处的案件分析,多数腐败分子都是从收送“红包”开始,胆子越来越大,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作为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委横下一条心,高位推动“红包”治理。

干部滑向腐败深渊,多从收送“红包”开始

“不给好处不办事,没有关系难办事。”广大群众对医疗、教育、税收等身边的“红包”问题反映强烈。

“红包”虽小,危害极大。“从近年来省纪委查处的案件分析,多数腐败分子都是从收送‘红包’开始,胆子越来越大,大搞权钱交易,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江西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表示。

为什么收送“红包”顽疾屡治不愈?“教育不力,惩处不严,制度不管用。”江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周泽民一针见血。

作为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委横下一条心,坚决遏制违规收送“红包”,明确提出在本届任期内持续开展治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指出:“党的纪律是‘高压线’,任何人不得触犯,违纪必须付出代价。不如此,党内歪风恶习难以祛除,从严治党难以落到实处。”他反复强调,治理“红包”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对顶风违纪收受“红包”的典型案例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江西省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高位推动“红包”治理行动。2013年9月至11月,江西在全省所有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专项治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治理行动在全省所有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延伸,实现全覆盖;2014年3月后,治理实行常态化。今年以来,省纪委又从社会反映突出的医疗、教育、殡葬和税收等领域入手,深化“红包”的专项治理。

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期间,江西全省三级廉政账户收到“红包”及其他违纪款1.56亿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红包”问题118个、处理155人,省纪委先后11次通报19起典型案例。

当官不能收送“红包”,否则就会丢“官帽”

当官不能收送“红包”,收送“红包”就要丢“官帽”!江西对收送“红包”坚持发现、问责、通报多管齐下,严肃兑现纪律,严惩心存侥幸者和顶风违纪者。

今年3月,在回复省有关部门征求拟提拔干部人选意见过程中,省纪委发现,2014年春节期间,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陈祥云顶风违纪收受某私营企业主“红包”2万元,2014年10月,陈祥云得知这位私营企业主被查后,将收受的2万元现金上交到省廉政账户。经江西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按程序免去陈祥云所担任职务;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陈祥云党内警告处分。此案在江西党员干部中警示震慑效果强烈,大家深刻认识到治理“红包”顽症是省委、省纪委铁了心要抓到底的专项工作。

分析显示,违规收送“红包”,60%发生在重要传统节日,其中以春节为最,端午节、中秋节次之;40%发生在党员干部公务活动、行业管理服务中,或是婚丧嫁娶、生病住院、出国考察等情况。

对此,江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抓春节、中秋、国庆、元旦等重点时节,对典型问题坚决给予通报曝光,形成了有力震慑。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还盯住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突出涉及人事安排、资金使用和物品采购等易发生收受“红包”行为的风险岗位,进行不间断的明察暗访。

对反复出现“红包”问题,又不主动查处的地方和单位,江西严肃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卫多次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严肃批评某些厅局党组(党委)对“红包”治理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省纪委领导及时约谈有关厅局党组(党委)主要负责人和纪检组长,给予批评教育,形成对治理不力单位党委、纪委追责问责的氛围。

专项治理有时限,拒收“红包”需常态化

如何实现治理收送“红包”常态化,从“不敢”到“不能”“不想”,关键在于扎紧制度的笼子。

公款收送“红包”资金来源主要是“小金库”和虚套发票。为此,省纪委、省监察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开展深化整治“小金库”行动,两年来发现“小金库”712个,涉及2.76亿元,有效铲除了公款赠送“红包”的土壤。利用“制度+科技”,江西基本建成全省财政资金监管系统,实行公务消费公务卡结算,实现国库资金网上集中支付、动态实时监管,预算单位账户网上审批、资金多级对账,提高了监督的效能和震慑力,公款收送“红包”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5月25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省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此次公布的省政府部门行政权力为2853项,精简率达到63.6%,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与民间活力的“乘法”,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除及时公布、严格执行行政权力清单外,江西将逐项细化责任,编制与行政权力清单相匹配的责任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公开运行,将有效减少权力设租寻租和收送“红包”的空间。

为规范领导干部婚丧喜庆事宜,省纪委制定下发“两报告一承诺”暂行规定,目前已有44名省管干部按照“事先报告、作出承诺、事后再报告”的要求,廉洁文明操办婚丧事宜。一些领导干部表示,婚丧喜庆事宜照规矩办,“家里事”回归了正道,少了金钱味,多了人情味。

省委、省纪委横下一条心治理“红包”的同时,全省上下治理“红包”也渐成风气。去年5月,南昌市明文规定,城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禁受理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以任何形式提出的非政策性择校要求,这个被南昌人称为“史上最严”的择校禁令,在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政策的同时,大大压缩了教育部门、校长和教师收受“红包”的空间;江铃控股有限公司今年初发出拒送“红包”倡议书后,得到了南昌县3000多家企业的积极响应。

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表示,经过动真、碰硬、实干,违规收送“红包”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但高压之下,违规收送“红包”行为并未杜绝,有的还穿上各种“隐身衣”,如利用物流快递,以礼品册和提货券代替实物;把微信红包、电子预付款等作为“送礼神器”。收送双方不再见面、不再一对一,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给执纪监督增加不少难度。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纪检监察部门将严肃查处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收送“红包”行为,并及时通报曝光形成震慑。

"红包’问题作为专项治理有时限,但全省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养成拒绝收送‘红包’的习惯需要常态化。我们将保持警觉状态,持续抓几年,养成良好习惯,努力以正风肃纪的实际成效建设江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周泽民表示。(刘士安 魏本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