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余额自9月2日跌破1万亿元以来,连续17个交易日稳定在9900亿元以下,在上周五更是以9275亿元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新低,相比6月18日2.266万亿元历史峰值减少近六成。按照目前行业中最为普遍的融资利率8.35%来估算,如果两融余额一直维持在9300亿元这一水平上,那么券商第四季度的利息收入将比第二季度减少270亿元以上。
随着两融规模巨幅回落、股票自营停滞,券商手头突然多出了超过万亿元的流动性,这让不少券商管理者惆怅不已,不知该如何让这些钱花出去来产生效益。与此相对应的,从去年动辄以亿元计的发债融资到如今紧急降温,融资规模在今年第三季度创出地量。
两融余额创新低
四季度或少收入270亿元
自6月中旬开始,券商占用流动性最大的业务——融资融券也开始进入缩量调整期,调整幅度甚至不逊于上证指数。从具体情况看,截至8月底,已没有券商融资融券余额达千亿元。两融规模最大的券商为广发证券,8月底的规模已降至642.75亿元。而在7月底时,广发证券两融规模是846亿元,6月底时则是1388.97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与6月底相比,91家拥有两融资格的券商中,两融规模缩水比例高达50%的券商有27家,缩水幅度最大的为申万宏源,两个月缩水比例高达61.03%。紧随申万宏源的是中金公司、红塔证券、太平洋证券、国金证券,两个月两融规模缩水比例分别达到了57.32%、56.63%、55.44%和55.16%。
7月份至8月份两个月期间,两融余额缩水规模最大的3家券商为广发证券、申万宏源、银河证券,规模分别下降了746.22亿元、724.16亿元、692.77亿元。除此之外,规模下降额度在500亿元以上的公司有5家,分别是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和国信证券。
本周一,沪深两市以合计4044亿元的成交量再创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而曾经对成交量贡献巨大的两融规模也在不断创出2015年以来的新低。东方财富数据显示,9月25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约为9275亿元,创造了2014年12月9日以来的新低。
按照目前行业中最为普遍的融资利率为8.35%来估算,当融资余额一直维持在2.266万亿的高峰时,券商行业一年可收利息1892亿元。而按照9月25日的9275亿元估算,如果两融余额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那么券商一年的利息收入只有777亿元,对应第四季度券商收入将减少约278亿元。
逆周期调节两融
券商发债规模急降温
一位券商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两融规模回落加上股票自营规模也有所紧缩,仅这两项业务就让券商账面上突然多出超过1万亿元的流动性。今年以来的融资成本基本在5%~7%,即使按6%的融资成本计算,回流的这1万亿元流动性从7月份到年底的固定成本就达300亿元,现在券商应该犯愁的是如何把这笔多出来的钱花出去。
为缓解自身流动性泛滥带来的压力,券商采取最引人注目的措施就是降低发债规模。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的3个月内,境内券商一共才发了17只公司债,合计融资355亿元。这较今年前两个季度严重萎缩,一季度发债71只融资1720.9亿元,二季度发债128只融资4943.5亿元。7月份至9月份券商发行公司债融资规模,仅略高于2014年二季度,创出近5个季度的地量。
与降低公司债融资规模同时进行的,还有减少发行短期融资券。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125家券商发行的短期融资券数量和规模分别只有23只和377亿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上述两个数据分别为55只和896亿元、61只和1044.6亿元。7月份以来的短期融资券数量和规模,也创出了近5个季度的地量。
此外,为应对两融下降对业绩造成的压力,多家券商开始了两融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广发证券公告表示,从9月22日起,恢复浪莎股份等11只证券的担保证券资格,此外恢复云南铜业、中炬高新的标的证券资格。国金证券则表示,9月28日起与投资者签署新合同,合同修改最大的一条是对于追保和强平执行标准和执行程序的修改。修订后,投资者维持担保比例的负担有所降低,当触及风险指标时则更为灵活。此外,原本投资者每一笔融资、融券交易的最长期限不超过180天,且不得展期。而更改之后投资者可以申请展期,由公司决定是否办理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