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常见买房陷阱盘点 信息不对等购房者防不胜防
2015-03-23 16:17:41
  
红网

买房的朋友问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某某小区的房子质量怎么样?是哪家开发商开发的?虽然房价一直是近几年老百姓购房时关注的焦点,但记者发现,很多人在买房时,还是会把对房屋质量的要求、开发商的口碑放在首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人们知识和经验的丰富,购房者在买房时警惕性更高了,但购房陷阱也在不断升级,购房者与开发者信息不对等等因素,也导致买房纠纷并未减少。虽然开发者、购房者、卖房者都明白房子这件身价不菲、动辄耗尽普通百姓全部身家的商品更不应该存假、存瑕,但现实中,由于诚信缺失等原因,消费者在买房过程中仍会遇到各种灰色地带、假象和陷阱。买房一如闯关,通关也需技巧。

知识涨了,陷阱也升级了

说起前几年买房时遇到的诸如无证卖房、订金游戏、层高和面积缩水等购房陷阱,如今相信多数人看来会觉得有点太小儿科了。虽然购房者涨知识了,但购房陷阱却依旧存在。也并非都是因为部分购房者粗心大意,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购房陷阱也升级了。尤其是在楼市低迷的市场背景下,问题房更加难卖。为了刺激观望者麻木的神经,开发商的促销手段也更为复杂,买卖双方拼智力的游戏也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比如,前几年八九十平方米以下的套三户型非常少,有的开发商为了满足购房者对“多室”空间的追求,小套三房风靡一时。但从实用的角度上讲,小套三房的空间舒适感的确差点。为了营造视觉上的“大空间”、促进销售,有的开发商特意将样板间的家具做成“缩小版”,业主买了房住进去后却发现,局促的空间完全不是样板间看到的那种感觉。另外,比如“1万抵5万”、只剩“最后两套”、“限量特价房”等,也都是近年来刺激消费的升级版促销游戏。

信息不对等,仍是大问题

卖房者与买房者信息的不对等,是买房纠纷不绝的一大原因。比如说开发商的免责、低责霸王条款,含糊的“精装”标准,让购房者在买房时都会处于被动的局面。此外,二手房交易虽然不像新房交易时要面对实力强大的开发商,但是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问题也颇多。比如买房或租房时看到中介挂出的房源物美价低,诱骗购房者上门看房,甚至是以低价房为幌子,诱骗购房者上门看房,甚至是隐藏房子的瑕疵,来欺骗购房者。再比如有的不良中介,以假客户抢房实为抬房价等暗箱操作手段,让初次买房的购房者防不胜防。还有近几年不少购房者为了降低评估价少缴税费,却陷入了不法经纪人的陷阱,最终利益受损。

口碑是最好的卖点

记得前几年,某本土开发商开发的房子总是供不应求,虽然价位也并不低,但其开发的小区一旦开盘,不多久便会售罄。有时若想挑个好的楼层、户型,还需提前托人找关系,稍微迟疑一点房子或许就留不住了。除了前几年市场的因素,口碑估计是其最大的卖点。有位资深业内人士曾总结道,在地产行业混迹十余年,很少能有这样视质量为企业生命的开发商,“快餐化”、急功近利、赶工期似乎成了一些房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如同那些老字号,能传承到今日的,必定有很好的口碑,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虽然价格是与购房者钱包直接挂钩的,但房子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关键还是看房子本身的品质、口碑,是否能够承载得了购房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新房

第1关 样板间很美,但得用尺量

购房遭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啥我看房选房时看样板间那么宽敞,到了自己买了房住进去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呢?市民刘先生的经历可说明一二。刘先生2014年时打算给自己的父母在郊区买套房子,于是就去看了城阳一楼盘的房子,一进100平方米的样板房,刘先生觉得这里可以说是自己想象中完美的家。卧室里一个实木大床带着华丽的床头,还显得特别宽敞,书房、厨房一应俱全,让人觉得这房子至少有130多平方米。被样板房冲晕头脑的刘先生事后才觉得不太对,“回家回想觉得那样板房里的床好像特别短。”刘先生说,后来和业内的朋友一聊,才明白开发商都会用各种显大显气派的装饰方法,让房间看起来既高大又华丽,让消费者冲动购买。

假象调查:样板间的假象更多地出现在别墅的样板间里,很多号称买180平方米送200平方米的豪宅,赠送基本都是地下室,但样板间做成了影音室老人房很华丽,所以消费者极有可能贸然消费,等拿到毛坯房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置业提醒:买房时最好不要只看样板间,最好拿着尺子到在建或者该楼盘已经交房的楼座去看看量量,这样才能得出真实的数据,不会被样板间的华丽迷惑。

第2关“1万抵5万”可能是数字游戏

购房遭遇:现在很多楼盘都推出各种团购活动,交多少元抵多少元的广告到处都是。董先生在买房时就遇到这样一件事。“买的时候跟我们说是1万元抵5万元,就是先交1万元成为团购的会员,然后享受5万元的优惠,这没错吧?但交了钱却发现还必须要买够足够大的户型才能享受到。

另外,到了结算房款的时候,确实在原有房价的基础上减了4万元。”董先生说,对方是这样解释的,1万元抵5万元,就是优惠4万元,所以就是在原来房价基础上减4万元。“可是明明应该是减5万元好吗?!糊里糊涂地就少了1万元的优惠,你说到哪说理去?而对方以‘我们这个盘都是这么卖的’为由就给搪塞过去了。”董先生说。

假象调查:团购买房能省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团购中,团购金归第三方平台所有,并不能折到房款里面,消费者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另外参加团购往往不能参与正常买房的优惠,可能团购的房还不如正常买划算。

置业提醒:业内人士提醒大家,参加团购前先了解团购平台的信誉,另外也去售楼处问问,不参加团购是否有车位或者折扣等优惠,再下手也不迟。

第3关 全明户型图不一定都全明

购房遭遇:但凡买房,人们总是有点要求的,通常要求不外以下几点,南北通透、双南向、全明户型。

南北通透一般是最起码的要求之一,但是由于现在城市中多是高层,一梯好几户,这样想户户全明或者通透几乎不可能,但是开发商在宣传的时候,大部分都会宣传自己是通透全明的。

“我去年给儿子买的婚房,我先和老伴去看了房,看宣传的户型图,确实是南北通透的,北边的墙上有个窗户,觉得价位还不错,差点就交了钱,但老伴提醒我,还是去工地看看更保险。”市民郑先生说,去看过之后才发现,所谓的北向的窗户,只是客厅里入户门旁边的一个小窗户,窗户外面就是走廊,根本不够通透。

假象调查:记者发现,现在开发商的户型图上,大多都是标注南北通透,或者是双南全明户型,但是有些窗户是很小的一扇,或者面向走廊里或西墙或东墙上,这常会误导消费者。

置业提醒:业内专家表示,想不被宣传忽悠,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实际现场去看看,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和朝向。或者看楼层平面布局图 ,研究明白窗户、走量、墙之间的关系。

第4关 限量特价房,不要太当真

购房遭遇:在楼盘促销中,常能看到“限量特价房”、“最后两套房”这样的字眼,超乎寻常比同楼盘其他房子都低的价格,让很多手头紧张的人动心不已。不过市民张女士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2014年张女士在网站上看到有一个楼盘在推两套限量特价房,就抱着试试的想法参与了抽奖,没想到这大奖真的落到了她的头上。这套房子比正常同小区的房子便宜了差不多15万元,“当时想着可能会有些户型上的问题,我心想就无所谓了,结果到那一看,原来客厅的一面墙上有一道很大的裂缝,开发商说可以给我维修,我也不敢要了,万一修完以后再裂开找不到人了怎么办?”

假象调查:记者发现,不少楼盘都在销售最后阶段推出“低价尾盘”,可以想见,这些都是众多消费者挑剩下的房子,所以或多或少都会有缺陷,消费者不要被低价所迷惑。

置业提醒:业内人士提醒,“低价”是诱惑消费者的砝码,在淘尾盘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如果只是朝向户型的问题,可以通过后期改造来实现优化,但如果是质量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第5关 新房刚开售,便成“更名房”

购房遭遇:经常逛房产中介的人可能发现,不少小区刚刚开始出售不久,其房源就出现在了房产中介的网站上,挂着二手房的名字卖新房,已经成了一种新现象。“去年我在西海岸新区这边看了一个楼盘,开盘一周后就在附近的中介发现了房源信息:100平方米精品房,可更名。我到中介去问,对方告诉我,由于还没有网上备案,可以直接办理更名,很简单。我就一直想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市民赵先生说。

假象调查:记者调查发现,确实有部分刚刚开盘不久的新项目,没过几天,就有不少房源出现在了中介公司,特别是李村、城阳的房源很多有这样的情况。记者致电询问,发现可以直接到售楼处办更名,跟买新房没有两样。

置业提醒:“更名 、无税,内部价格出售。”等等宣传词,常让消费者感觉捡到了便宜。业内人士分析,这有可能是开发商故意营造热销的假象,也可能是个别售楼人员在炒房,所以消费者购房还是到售楼处购买最保险。

第6关 免责低责条款,会坑你很惨

购房遭遇:对于什么是免责条款,可能很多人在买房阶段都未在意。周先生2012年在市区一楼盘买房,按合同规定,本来2013年年底就该交房,但开发商未能及时完工,交房时已经是2014年6月,经过交涉,开发商同意支付业主延期交房违约金,但也提出了相应的条件,那就是业主在合同外要签一个补充协议,约定在开发商支付了违约金之后,双方不再就原购房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这当然不能同意,现在我们小区里的绿化、健身设施等都没有建好,如果当时签了,就没法去交涉了。”

假象调查:不少开发商都会在出现房屋质量问题给业主维修后、或者延期交房给业主补偿后,要求业主签免责协议,不少市民为了赶紧收房先签协议再起诉开发商,这样往往会拿不到赔偿。

置业提醒:律师表示,业主签订了免责条款,即表示对合同内容的认可。在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法律是承认免责条款的效力的。所以业主在签署免责条款合同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是否可以承担合同内容,否则就不要签。

二手房

第1关 低价假房源,骗你去看房

购房遭遇:“以前没经验,后来看房多了,对低价房越来越不感冒了。”市民冯女士说,2014年,她打算给父母在四方买套二手房,先是在网站上浏览,发现了一个低价房源,于是就兴冲冲地给中介打电话预约看房,但见了中介对方才告诉她,这套房子的房东有事没法看房,然后又给她推荐了几套其他房源,因为价格很高,她就拒绝了。“后来我又去了几家中介,只要看到的低价房源,不是卖了就是不方便看,我这才明白这就是个招揽人进门的幌子。”冯女士说。

假象调查:低价房源买不到,或者看了房才发现房子有诸多问题,这是很多人在买房时经常遭遇的事情。

置业提醒:一位在岛城二手房市场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所谓超低价房,基本都是一个噱头,目的就是吸引购房者去中介看房,当然也不排除很多急售的房源,但消费者在看房时一定要多加了解,问问周边邻居,该房子是否有问题,千万别贸然下手。

第2关 看房协议书,当心有陷阱

购房遭遇:“我以为每家中介都有这样的规定,就签了独家看房协议书,没想到别家中介不仅有这套房源,还能以更低的中介费成交,但如果我违约了就要交违约金。”市民陈先生说,2014年年底,他计划在西海岸新区一封闭小区买一套学区二手房,去咨询了一家中介,有套房子很合适,就约了置业顾问去看房,看房前,置业顾问让他签了一份看房协议,当时他也没仔细看,就签了,看完房后他比较满意,但是觉得中介费有点高,就想回去再商量一下。过了几天,陈先生在另一家中介又看到这套房源,对方说中介费可以打8折,他就给前一家中介的置业顾问打电话以此砍价,没想到对方说已经签了协议了,只能在这家中介买房,要不然就算违约了。

假象调查:记者了解到,为了防止客户找到更便宜的中介“跳单”,很多中介都要求客户签看房协议书,只能在这家中介买该套房。

置业提醒:业内人士提醒大家,在签署看房协议书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当中的条款,一旦签订了该协议书,就得遵守独家看房就得在此中介买房的约定。

第3关 化妆问题房坑你没商量

购房遭遇:市民张女士买二手房遇到了更大的麻烦,2014年年初,她在浮山后四小区买了套二手房。“当时觉得这套房子很好,价格也合适,很快就交定金了。”张女士说,当时她印象很深,因为那套房子看上去很新,墙就像刚刚粉刷过的,为此她咨询过中介,中介说因为房子比较老 ,房东特意重新粉刷了一下。“想想也对,我就没在意,很快就交易了。”张女士没想到的是,住进去半年多,客厅的墙角就开始渗水,很快就湿了一片,墙角的墙皮脱落,露出了本来的旧水印,她这才知道,这房子有漏水的毛病,只能又花了不少钱重新修好。

假象调查:记者了解到,不排除很多房子为了好出手重新装修的情况,但是也有不少房东为了掩盖其他方面的问题,故意把房子装得很好便于出手的。

置业提醒:业内人士提醒大家,买房子不要急于出手,看房时一定要注意细部问题,最好能从邻居那里了解一些该房屋的信息,这样才能尽量确保房子没有问题。

第4关 假客户抢房,只为抬房价

购房遭遇:市民李女士在购房时遇到的事情说起来更蹊跷,为了卖高价,对方竟然找来“房托”演戏。“我是去年年底看的这套房子,60多平方米,在市北区,每平方米1.18万元/平方米,当时和房东已经聊得差不多了。”李女士回忆说,因为2014年房子都不太好卖,她心想说不定这房价还能再议,过了几天,李女士又带着父母去看房,正在看房时,没想到又来了一名男子,“房东和那个人打了个招呼,说他也是来看房子的,能给1.2万元/平方米。当时中介一个劲给我使眼色,我就赶紧说我再想想。”李女士说,“这房我可不敢再要了,中介说,那个男子可能是房东找人来扮演的买家,故意抬高房价。”

假象调查:卖房子还找“托”,想必这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但事实上,在各地的二手房交易中,这样的事情都不少见。

置业提醒:业内人士提醒大家,在买房过程中遇到对手千万别着急,特别是那些你走后又急着让你买的,就更有可能是“托”。

第5关 谎称放贷难,骗钱去“公关”

购房遭遇:“跟朋友聊天,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2000元!”市民张先生在买房时遭遇了一件烦心事。2014年10月份,张先生在李沧区买了一套二手房,找了一家小中介,花了70多万元,当时那个中介找到他跟他说,现在银行办贷款很难放款,经常有办不下来贷款的,为了尽快让银行放款不违约,那个中介说王先生可以给他2000元“公关”费用,这样能保证及时放款。张先生一听,觉得这笔钱相比几十万元的贷款来说实在不多,就给了对方。“没过多久,我和朋友吃饭,正好朋友带来了一个银行的朋友,他们说现在贷款不难办,对方一定是在骗钱。”

假象调查:记者了解到,不管是以低评房价避税费为由向客户要钱,还是以疏通关系好贷款为由向客户要钱,在目前的二手房市场上都比较常见,但大多发生在小中介身上。

置业提醒:业内人士提醒,买房时不要听中介一面之词,不管是关于房子的,还是关于贷款的自己一定要去有关部门打听一下,另外,因为二手房猫腻很多,建议大家买二手房时最好找正规大中介。

第6关 索费做低评,风险买家担

购房遭遇:市民王女士在2013年时于市北区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户型,“当时找了一个小中介,对方告诉我,给我评估的时候房价可以每平方米少评估一点,这样可以给我省下几万元的税费,如果我同意就要收取2万元的费用,否则就要按实际成交的价钱来评估。”王女士说,前后一算,如果低评确实能省不少钱,正想给对方2万元费用时,被老公拦下了。“天上掉馅饼,必然会有风险。”王女士说,找人低评,还是会承担很大的风险。毕竟公开的评估价格才是合法的。

假象调查:购买二手房时,通过采取低评房屋售价的方式降低税费似乎已经成了交易的惯例,但风险却鲜有人知。

置业提醒:按照相关规定,只有低评售价房款可以得到房管部门的资金监管,而剩余的差价将由买方直接支付给卖方。私下交易的房款,买卖双方都存在巨大的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