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详解“境外排浪式”:年轻人别再黑“中国大妈”了
2015-03-14 10:10:06
  
红网

3月7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根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境外消费已经超过1万亿人民币。数字听起来十分惊人。但回过头与全年1亿人次的出境游数字做一下计算,出趟国平均一人花个一万块,其实也是件挺正常的事情。

“这两年来我们在消费市场国内外当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从国内来说,越来越多的消费是个性化和多元化,而在国外的购物却呈现了一种单一化和排浪式的消费。”——1亿人次大多都买差不多的商品,这就显得不太正常了。

“排浪式”,这个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现的“新词”再次出现。所谓排浪式消费,是指一种消费方式或消费行为,其主要特征是模仿型消费。主要表现是消费者随众性强,没有创新,热点比较集中,一段时期内集中购买一类或几类商品。

比如世纪之初时体育产品的火爆,大江南北皆“李宁”;又比如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那一股休闲服饰热潮,美特斯邦威、杰克琼斯备受年轻人追捧。但这类现象都是在消费能力整体偏低时出现,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收入阶层分级清晰,商品的供给和服务也更加丰富,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渐渐成为主流,国内的排浪式消费已经基本结束。

可正如高虎城所说,境外则完全不同:去法国就是买香水、去瑞士就是买名表、去新西兰就是买羊油、去日本就是买家电和马桶盖……平均每人一万元的高消费境外游客,何以出现消费能力较低时常见的排浪式呢?

首先,道理其实不在收入的高低,而是在消费人群结构的类似。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出境游客人均月收入11512元,其中“80后”人群比例超过出境游总数的一半——所以年轻人不要再黑“中国大妈”了;报告还指出,占大多数的这部分青年人大多从业时间不长、假期时间有限,但消费能力均处上游,收入水平亦非常接近。

由此就可看出,过去国内消费水平低时出现的排浪式原因不仅是“低”,而是大家都“一样低”;如今境外消费出现排浪式的原因不在于“高”,而是大家都“差不多高”。

其次,客观来说,中国的海外旅游热潮还处于初期阶段,去海外玩什么、买什么的盲从心理仍比较重,个性化旅游、消费并没能成规模的凸显出来。

当然,有钱不一定就任性,只有性价比高、质量优秀的商品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国内产品价高而质不实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想必在即将到来的“3.15”将会出现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

1万亿的消费力移至境外,无论是对政府、企业还有媒体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事情。高虎城部长已经指出造成差价的三大因素:税、流通环节、海外定价,他表示将在此三方面着力的承诺应该能够给予我们充足的信心。

2015年钱花在哪?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