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想要合法的开车上路,经过培训并取得驾驶执照是必须的。在解放前的民国时代,虽然汽车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但战争前的“平静”日子还是让马路上的汽车迅速多了起来。不过,那么那个时候开车需要考取驾照么?是怎么考取的呢?
上世纪30年代以前的民国时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考取机动车驾驶执照的规定是非常“地方化”的。例如,在上海考取的驾照只能在上海用,在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考取的驾照只能在北平用。
如果小伙伴从上海“自驾”到了北平,那对不起,你要先把车停在北京郊区,拿着上海驾照去“北平交管局”(姑且这么说吧)参加一场临时考试,通过以后才能在北平开车。
口试
相应的,每个地区考取驾照的流程也不尽相同。比如对驾驶员的要求:北平要求驾驶员年龄二十岁以上,而上海要求年龄在十七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健康人即可申请驾照。北平的驾照考试先要经历类似现在“科目一”的,简单说来就是考官提问,学员回答。主要是一些车辆构造、原理及维修,还有驾驶规则。对于汽车性能尚不可靠的当时来说,会一些简单修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是实测。分为场地考试和道路考试(不就是科目二、科目三嘛)。场地考试没有现在“单边桥”什么复杂项目的,主要就是车辆启动、换挡、换挡等基础操作。路试则是车辆在路上的转向、倒车、上下坡等基础项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考试比较“简单”。
▲民国时期的地方驾照(图片来自网络)
相互认可并在上海通用
由于上海在政治方面的特殊性,各大租界有着自己一套考试规则。所以,上海有公共租界、法租界及上海市政府三个“交管局”,而且三个“交管局”颁发的驾照。但是考试流程略有区别。
公共租界按照美式流程考驾照,法租界按照法国规定考试,至于上海市政府的规定,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相信会与前两者相似。不过,上海的驾照考试没有“科目一”,直接上来就是实操,但是项目比较丰富。例如公共租界的驾照考试要通过大路、小路、弯道、土坡、停车场、灯光等等项目的考试。法租界的考试里还有在光滑玻璃上驾驶的项目,用来模拟雨雪等低附着力时,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
到了1934年,面对越来越多的汽车,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了《陆上交通管理规则》,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交通管理规则,对“考驾照”有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地域的关系,这个驾照在苏浙皖京(南京)沪是统一样式的,也被称为五省市统一驾照。部分要求如下:
1.驾驶执照由首都警察厅保安科办理驾驶员登记手续,经考验合格后发放。
2.申请人年龄18-50周岁,并且不得患有妨碍驾驶的疾病及精神失常。
3.驾驶执照有效期1年,1年后须再次进行考试方可驾驶上路。
4.驾照须随身携带。
▲此外,从1935年起,如果驾驶人没有驾照,或不是五省市统一驾照的(外省市驾照),需先领一个实习期为6个月的实习驾照(没有驾照的要参加一个简单的培训及考试),之后才能参加正式考试。
正式考试项目有六项:1.体格检验;2.交通规则;3.汽车常识;4.本市地理;5.椿考(桩考);6.路考。其中,除了第一项由卫生事务所代办以外,其余都由当时的工务局(类似车管所)考验。考试通过后,颁发统一的汽车驾驶人执照,也就是驾照。
▲就算是在那个年代,想如此潇洒的驾驶汽车,也是要经过系统培训及考试的
总结:
从上文可以看出,虽然民国时期政局比较动荡,但是政府对待汽车驾驶人的管理上还是比较严格的。不仅要参加比较系统和复杂的考试及培训,还会对汽车维修及特殊路况驾驶等做出考察。相比现在为了应付考试的驾校,这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