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长沙市非遗大型网络传播活动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谭异超:花甲之年“出山” 复兴千年长沙铜官窑
红网时刻 字号:
2017-10-11 08:47:59

编者按:今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对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具体部署。

为此,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组织开展“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9月26日起,湖南省委网信办、长沙市文广新局联合红网文化频道,以图文、视频、H5等形式,推出长沙非遗系列报道,全面展示非遗之美、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的精气神。

“走进小楼成一统。”长沙望城区铜官镇“铜官国际陶艺村”内的五行艺术藏馆,是陶艺大师谭异超的工作室。“超级黄金周”期间,他每天闭门潜心创作。图为创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陶塑作品。

明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5周年,作为雷锋家乡人,谭异超大师想借助陶塑艺术的形式,让雷锋形象深入人心,倡导大家弘扬雷锋精神。图为创作《雷锋》陶塑作品。

在铜官镇的窑火陶城文化广场的陶然亭内,陈列着陶艺大师谭异超的代表作弥勒佛《不看、不听、不说》,供游人们驻足欣赏。该作品曾获第七届“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蔡娟 长沙报道

它是杜甫诗歌里的石渚窑,在时光淘洗中显现出历久恒新的光芒。

今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让千年沉船“黑石号”和“长沙铜官窑”迅速走红,勾起人们对于中国陶瓷史“湖南篇”的记忆。

“‘黑石号’出水的大量长沙铜官窑瓷器,印证了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繁荣与兴旺,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自信和铜官匠人精神。”“超级黄金周”期间,从湖南省长沙市城区出发,沿着湘江往北30公里,在望城区铜官镇“铜官国际陶艺村”五行艺术藏馆内,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专程采访了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谭异超。

2016年荣膺“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今年刚刚入选长沙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作为“国字号”非遗项目——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现年72岁的谭异超老先生本可以利用“超级黄金周”8天假期在家修养、享享清福,但他就是闲不下来,过成了一个“超级加班周”,每天骑着电动车往返于家和工作室之间,闭门潜心创作陶塑,精神头丝毫不输年轻人。很难想象,他已是古稀老人。

“复兴铜官陶瓷产业,让长沙铜官窑重返世界舞台。”这是陶艺大师谭异超的毕生追求,也是数以万计铜官陶艺匠人们的共同梦想。

图为谭异超和陶瓷作品《荷塘情趣》,于2016荣获第六届“大地奖”评比金奖。今年6月29日至7月3日,“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芬兰”活动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该作品作为长沙铜官窑的15件代表作之一,在芬兰展示期间受到了芬兰民众和华人华侨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喜爱。

图为谭异超和陶瓷作品《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获2014年全国“金凤凰”创新作品设计大赛优秀奖。

坚守千年非遗技艺,制陶六十载屡克科研难关

“窑”望千年,因泥而兴。

长沙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多彩发源地,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曾出口29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发现的“黑石号”沉船里的6万多件文物,其中有5万余件是铜官窑瓷器,铜官窑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2011年,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陶都”铜官镇,蕴藏着无数的工匠技艺。千百代泥匠陶工在这里繁衍生息,历经口授心传、精耕细作,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得以传承至今。“铜官不大,但是家家户户都有手艺。”谭异超说,铜官人的生活离不开陶瓷,铜官人不仅以此谋生,还把陶瓷真正融入了生活、做成了艺术,“盖房子用的琉璃瓦、窗花栏杆、瓷砖,坐的瓷凳、家里的水缸,吃饭喝水用的碗碟茶具,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成了我们世世代代不能离开的物品”。

谭异超,1945年出生于铜官陶瓷世家,从事陶瓷科研及创作设计工作近60年。原任湖南省铜官陶瓷总公司研究所副所长、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从1962年至今,一直从事陶瓷工艺设计和工艺美术的造型、釉下彩绘、釉下花纸等创作,相继完成了“精细铁炻器”“白炻器”等重大科研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创新发明奖、优秀作品奖。

曾经稚气的陶艺小学徒,如今已是白发先生。作为大师级陶艺人,谭异超一生荣誉无数。他设计创作的《精细铁炻器15头咖啡具》荣获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并且多次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他研制的《黑里红艺术釉》获湖南省政府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大型彩釉炻器壁画《中国姑娘》获1987年长沙科技成果奖,并安装在郴州市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大型陶塑《鹰》1986年安装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2013年为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领衔设计创作的《意气风发——青年毛泽东艺术陶雕像》,荣为望城新名片、长沙新礼物,广受各界好评;陶瓷作品《荷塘情趣》于2016年荣获“大地奖”评比金奖。

这个“超级黄金周”,尽管铜官镇游人如织、不时有客造访,谭异超的注意力从没离开《雷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两件主题陶塑作品,终日与一堆陶土、几把工具刀为伴。虽然他的双手、指甲缝里、衣服袖口沾满了黄色陶泥,但正在创作的两件泥稿却被刻画得光洁流畅、朴拙传神。

“望城是雷锋的故乡。雷锋的‘钉子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其实与‘匠人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我们铜官陶人应该认真学习并大力弘扬。”明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5周年,作为雷锋家乡人,谭异超希望通过陶塑艺术的三维立体效果,展现雷锋的光辉形象,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让更多人了解长沙望城和铜官窑文化。

这些天,谭异超的案头上摆满了关于雷锋的书籍、杂志和资料。除了熟悉雷锋事迹,他还在读雷锋日记,“只有把对雷锋的真情实感带入创作中,作品才能传神。”谭异超一边比照着雷锋的资料照片,一边轻握黄杨木刀在陶塑新作《雷锋》的泥胎上仔细修理纹路,刀削泥落,技艺精湛。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但是谁也没见过孔子,他的塑像比一般的作品难做。”另一件正在制作的陶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谭异超的经典代表作,曾受到各界人士好评,获2014年《金凤凰》创新设计大奖优秀作品奖。谭异超说,之前参照的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这次想结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的作品《孔子》再进行完善,“想把孔子的神韵刻画得更好一点,弥补之前的一些不足。”

谭异超手中展示的瓷碗,是他仿制的“黑石号”沉船文物中长沙铜官窑的青釉陶器。青釉陶器,是长沙铜官窑的一大特色。

“铜官国际陶艺村”景区内的旺兴窑,是一条沿山坡建造的“龙窑”。历经千年的铜官窑,老艺人一直沿用古法,坚持用柴火烧制陶器。随着气窑、电窑的普及,柴烧土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全新的旅游景点。

相传,舜帝是中国陶器的发明者,窑工们尊其为窑神。在“铜官国际陶艺村”景区的旺兴窑,谭异超为红网记者介绍铜官古镇祭拜窑神的老习俗。

沿续中华文脉,融“长沙彩”与诗画艺术于一体

作为制陶60年的非遗传承人,谭异超对铜官窑的历史渊源自然很熟悉。他说,相传舜帝是中国陶器的发明者,窑工们尊其为窑神,长沙望城生产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200年前的尧舜时期。

“海上陶路源铜官。”谭异超介绍,人们说起中国的陶瓷出口,或许会想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将景德镇产的青瓷远销并传播到亚洲、非洲各国。而比郑和下西洋还早700多年前,是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瓷器出口,并闯荡出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1998年“黑石号”唐代沉船打捞出来的约57500件长沙铜官窑器物,印证了千年之前长沙铜官窑的蓬勃与兴旺。

“南青北白长沙彩”,这是唐朝中末期民间给予铜官窑的美誉。“长沙彩”,指的就是釉下多彩。长沙铜官窑因其首创釉下多彩而闻名于世,创烧的铜红釉为罕见之物。

著名考古学家周世荣曾将长沙铜官窑彩瓷比喻为“像一位绚丽多彩、才华横溢、国色天香的湘妹子”。长沙铜官窑彩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什么是釉下多彩?谭异超介绍,就是“一器多彩”,在同一个瓷器上的釉下绘制多种颜色。长沙铜官窑瓷器的胎质较粗,根据科学检测,其胎中氧化铁含量大于1.5%,致使胎体白度不高,为了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铜官窑瓷匠多在胎上施一层白色粘土,俗称“化妆土”,再用釉料在化妆土上涂画,最后罩上一层透明的青釉,以保护釉料颜色。

离长沙铜官窑不远的书堂山,相传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父子读书处,至今仍有“洗笔池”等遗迹。在钻研陶艺之余,谭异超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习书法、读古典诗词,并且写得一手纯正的“欧体楷书”。

在谭异超的陶瓷作品里,融入了大量唐诗和书画元素,“以瓷作画、以画入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谭异超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谭异超叹息,这首动人的铜官窑瓷诗《君生我未生》,是唐诗的“弃儿”,并未收录在《全唐诗》中。他继续说道,唐代铜官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绘画、谚语等融入到瓷器之上,不仅首创陶瓷装饰艺术,更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瓷诗记录了大量的民间诗歌,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年年初,5位陶瓷艺术爱好者遵循最传统的拜师礼仪,拜谭异超为师。平时,谭异超会进行定期的授课和不定期的上门指导。图为徒弟、“金手指”传人沈颖利(前排右一)的陶艺工作室内,谭异超热心地教授手工拉坯技法。

谭异超来到徒弟、“金手指”传人李忠武的工作室内喝茶,对仿古陶器的制作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花甲之年再出山,致力铜官陶瓷产业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然而,在上世纪末,长沙铜官窑非遗技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一度濒临断代、失传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铜官陶器由于跟不上时代的节拍、销路严重受阻,陶瓷企业纷纷倒闭,以致大批的铜官陶工到广东等发达地区谋生。直到2009年,望城区政府花大力气重振铜官制陶业,重修了铜官古街,并邀请散落各地铜官陶艺人回乡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铜官才逐步走上陶瓷产业的复兴之路。

2005年,谭异超60岁。做了一辈子的陶,原本打算退休到长沙颐养天年的他,在望城区、铜官镇等各级政府的挽留下,重新“出山”。这次,谭老拿出毕生积蓄回归创业,率先投身到长沙铜官窑的产业复兴中。这一忙,又是12个年头。

创建“五行艺术藏馆”个人工作室,管理铜管陶瓷科技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张罗铜官老街的“异超陶艺”门店……谭异超一面为重振铜官陶瓷产业奔走呼吁、身体力行,一面积极参与长沙铜官窑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祖辈传下来的陶艺绝活得以赓续。他热心于陶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陶人们提供技术帮助和服务,供应泥料、釉料、色料、石膏、模具等,解决生产急需品,并与同行一起攻克技术难题。

“铜官的发展势头好,景德镇有‘景漂’,铜官现在也有‘铜漂’了。”谭异超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铜官陶瓷产业的复兴,大量外出的铜官陶瓷人才回乡创业、就业,醴陵、佛山、安徽等地的陶艺家们也纷纷来铜官开店办厂。目前,铜官已有陶瓷类小微企业100多家,多为作坊类型。

现在的铜官,手艺人又开始“吃香”了,“手上有活”的陶人薪酬可以月入过万。漫步于古香古色的铜官古街,陶瓷、文创店铺鳞次栉比,陶艺商品琳琅满目。“超级黄金周”期间,“铜官玩陶”,作为“湘江古镇群”的全域旅游品牌的亮丽名片,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并大力推动着铜官镇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铜官发展起来了,陶瓷业重新振兴了,陶艺人看到了希望,都愿意留在这一行。这样,长沙铜官窑非遗传承就能后继有人。”谭异超深感欣慰。今年年初,他收了5名入门弟子,既有艺术生,又有博士生,都是高素质的传承者,其中两位弟子沈颖利、李忠武,今年5月被评为长沙文创十大工匠第二届“金手指”传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之所以从唐朝传承至今,靠的正是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谭异超说。

接下来,关于长沙铜官窑非遗传承工作,谭异超给自己列了一个“清单”:继续收徒,传承长沙铜官窑非遗技艺;开办“长沙铜官窑非遗传习所”,长期对外授课,欢迎从事陶瓷技艺、热心于铜官陶瓷技艺传承的朋友来免费学习;筹建“陶艺体验中心”,希望通过娱乐休闲的方式,让游客们体验拉胚、陶塑等陶艺工序,在玩乐过程中增强下一代对于长沙铜官窑非遗技艺的感性认识;举办非遗展览,更好地对外传播铜官窑文化、铜官镇历史。

“我们不仅要继承铜官窑的技艺,更要继承‘长沙铜官窑精神’,那就是匠心和创新!”谭异超说,正是唐代铜官窑人“敢为人先”首创釉下多彩,才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红网

作者:夏君香

编辑:夏君香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