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郴:如果自己都不被打动,怎么打动人家
红网时刻 字号:
2017-08-10 14:27:07

接受采访时的梁瑞郴。

红网时刻记者 秦芳 长沙报道

身材高大,皮肤接近于小麦色,眼睛经常眯着,不苟言笑,不高谈阔论,这是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梁瑞郴给人的第一印象。

梁瑞郴还有一个身份,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他发表在报刊、杂志,集结出书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超过三百万字。如今在网络上,却少见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为三湘四水作家们的书集写的序言,以及,不少湖南中青年作家笔下的“梁老师”“梁院长”。

“我一直觉得我没有欺骗读者,也没有欺骗自己。”创作30多年,无论是写矿工,写家乡,还是写亲情,梁瑞郴的创作,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生活。

近日,他在接受时刻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个作家就该写其熟悉的领域,否则难免缺乏真挚的情感,显得生硬,无法打动人。

常常边写边流泪

梁瑞郴幼时,因为母亲没有奶水,街坊上刚生了孩子的妇女,这个喂一口,那个喂一顿,让他吃上了“百家奶”。直到他长成小伙子读高中了,走在街上,还有人把他叫过去说,你那时还吃过我的奶呢!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奶娘》。

在《奶娘》中,他平静叙述,遣词用句十分克制,只让事实说话。但读起来,却能时刻感受到其中真实温暖的人情。梁瑞郴说,写这作品时,他真的是边写边流泪。他表示,这种情况,他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有。

从早期怀念矿山人物的散文到近年来那些追忆亲友,描写亲情的散文,他的作品,无一不表现出一种真挚的感情。正如文学评论者所言,他的作品“厚重而沉实,大美而隽永,在让人深深地感动之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净化”。

有一次,湘西一位青年作家拿着自己的书去找梁瑞郴写序,他问来访者,写作时有没有被自己打动过?又似是自言自语地说,作家写作首先要能打动自己。

梁瑞郴曾在一篇文章中写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谭谈。在那篇散文中,他只写了谭谈70岁挤公交,还得意地扬了扬老年证说不用花钱;“衣冠不整”闯荡“楼堂馆所”,拿党员证当通行证;打着赤膊旁若无人地在门前水管下洗澡等几件小事,便勾勒出一个保有天真本色的谭谈,让人读后瞬间便喜欢上这个人。

“如果你自己都不被打动,怎么打动人家?”梁瑞郴认为,一篇散文好与否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描写了真情实感。在他看来,当下散文界虚假的文字太多。“没有真感情,霸蛮造一个感情出来。这东西我觉得是欺骗了生活,欺骗了读者,欺骗了自己。”

三湘四水作家们的“梁院长”

毛泽东文学院被誉为文学湘军的“黄埔军校”,每年一期的中青年作家班培训,已举办15期。

在准备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湖南中青年作家专门撰文写梁瑞郴。原来,梁瑞郴曾担任毛泽东文学院院长数年之久,几乎每期培训班,他都会给作家们授课。因此,如今散落在三湘四水的作家们,很多可算作是他的弟子。

作家谢宗玉在《书生风骨——素描我的老师梁瑞郴》中写道,每每下到市州,学员们必会蜂拥而来,围着梁瑞郴亲切地唤老师。“这时先生的脸上又会流露出孩子气般受用的神色来。”

不过,为了这种幸福的感觉,他可谓呕心沥血。“不说筹建毛泽东文学院的艰难,操持每届培训班的辛劳,单就他为学员的书集所作的序言,也是一个让人瞪目结舌的天文数字。放眼湖南,还有哪个文学前辈能为晚辈们劳心耗神如此?”谢宗玉如此写道。

近些年,人们鲜见梁瑞郴新作出版的原因恐怕也是如此。他曾抱怨为别人写太多东西,导致自己都没了时间和精力创作。但毛泽东文学院学员有求,他依然会尽力地扶持。

有人问他后悔不,他豁达地说:“这么多写作的,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泱泱大国,作家多如过江之鲫,可获诺奖的,也只有莫言一人。”

“文学培养社会的情商”

“人生易老嘛,秋的迫近,是断可以催得一些人悲悲啼啼,但我于东江的秋色中,却觅得了生命的一部分,俯身拾起一片春光,你会觉得,生命又注入了活力;昂首摘下一束秋色,你会觉得,厚实的生命是充盈的。” 梁瑞郴的《东江秋色》,不仅对景色作了精准描述,由此而生的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也令人鼓舞。

梁瑞郴的文学启蒙,源自于小时候和戏迷外祖母一起看的戏,发端于他在街边地摊上看的四大名著连环画。

文学创作,于他也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中学时,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念,这无形中提高了他的自信,让他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文学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诗意。爱上文学后,你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肯定不一样,面对一件事情时的感情也不一样。”

梁瑞郴说,没有情商,社会就会是冷酷的、麻木的、苍白的,而文学能培养一个社会的情商。对于青少年,他觉得依然应该从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中汲取营养。

来源:红网

作者:周蒙

编辑:周蒙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