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走马楼吴简保护与利用纪实
长沙五一广场走马楼街平和堂工地照片
发现篇
1996 年,长沙市中心的一处建筑工地出土了10 万余枚三国孙吴纪年简牍,超过此前全中国已发现简牍之总和,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国家高度重视,投入巨资兴建全球首座简牍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并设立专项资金保护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马楼吴简从发现至今已近二十年,在此期间,对这批简牍的整理、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如今,逐渐掀开神秘面纱的走马楼吴简和蓬勃发展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已成为古城长沙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
( 一) 古井中的惊世发现
1996 年10 月上旬,古城长沙连日阴霾,市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南侧走马楼街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开展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已经进行好几个星期了,除发现夯土基址和零星散布的历代生活古井之外,考古收获并不很大。10 月17 日上午,天朗气清,一名考古技工用小木棍轻轻检视一堆散落在施工现场的黑色淤泥,突然,一块长约20 厘米的木板显露在他面前,木板上的墨迹隐约可见。
经过简单清洗,几行墨书文字显现出来。随后,在建设工地的东南侧,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水坑,水坑的上层已被挖掘机掀开了半边,坑内积满了水,水面上露出黑黑的淤泥,泥土截面隐约可见层层相叠的木板。
经仔细查看,水坑原来是一处古代的井窖,这些带文字的木板是古代简牍,上面有纪年“嘉禾三年”,“嘉禾”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的年号。此时已是中午时分,考古工作人员一方面守住现场,用木桩和绳子把井口团团围住,形成临时保护区,并将古井附近的黑色淤泥清理装袋,运回整理室清洗筛选;另一方面直奔长沙城东郊5 公里外的湘湖渔场卸渣场,寻找倾倒于此的井中淤泥,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已遭破坏的简牍。
在卸渣区,考古工作人员采用每隔一米即开一条探沟的方法进行全面的探查,经过10 多天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抢救回来近3 万枚珍贵的简牍。与此同时,在建筑工地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展开了30 天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从那口编号为J22 的古井里,总共发现10
万余枚三国孙吴纪年简牍。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被评为1996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二)走马楼吴简的非凡价值
走马楼三国吴简是目前研究三国史尤其是孙吴历史最重要的出土文献。
第一,它弥补了三国时期文献史料之不足。在发明、推广纸张以前,我国古代使用简牍来书写文字,削制的竹片和木板分别叫做简、牍,统称为简牍。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
从商周直至魏晋,凡经典、传记、律令、书檄、信札、历谱、簿籍等皆书写于简牍。一千多年间,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主要靠这些简牍来记载和传承。但是由于天灾(自然灾害)人祸(统治者的焚书行为、战乱),加上竹木不耐腐,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出土文献资料寥寥无几,历年来仅在安徽、江西、河北出土了几十枚,且内容简单。
记载三国史实的传世文献中最重要的《三国志》又因史料缺乏,“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其后虽有南朝裴松之为其作注,清人洪吉亮、陶元珍等为之辑补,仍难令人满意。二十世纪初,吐鲁番及敦煌曾出土六种《三国志》写本残卷,虽然其中五种属于吴书,但其史料价值不大。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是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侯国)的文书档案,且数量巨大,蕴含丰富,犹如打开了一座官方文书档案宝库,为正史的完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对相对贫乏的三国史料给予了极大的补充。
第二,它为研究孙吴的社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走马楼吴简中经济、司法类文书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为研究孙权时代吴国社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三,它对三国时长沙州、郡所辖地域的历史沿革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线索。
第四,它对研究中国古代简牍制度,特别是纸张发明后,简牍行将消亡前夕的简册制度,具有特殊意义。
在此之前,从二十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我国新疆发现楼兰古简牍开始,全国各地总共出土简牍帛书才九万件,而长沙走马楼发现的三国吴简,数量是十万余枚,超过了以往发现的总和。从世界范围看,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现如此巨大数量的古代文献,是十分罕见的。二十世纪中叶学术界公认的历史文献最重要的考古四大发现是:安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西北边塞屯戍简牍和明清大内档案。走马楼吴简是二十世纪以来,我国陆续发现的珍贵历史文献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同属于世纪性的考古成果,被学界誉为中国古代文献的“第五次大发现”。
(三)惊世发现轰动学界
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出土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各路专家纷纷赶往长沙,对吴简进行考察,发表了许多见解。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说“: 长沙一次发现这么多文献资料,大大增补了史料之阙。将有力地推动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经济关系、财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也预示着沉寂相当一段时日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著名学者田余庆说“: 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其数量巨大,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发现。其中有可能蕴藏着极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说“: 这次出土的长沙吴简时代非常集中,内容十分具体。洋洋万字以上的这批简牍,都是有关长沙郡的社会经济法律行政等方面的记录,属于孙吴时政府文书档案,完整、准确、集中地反映了三国东吴的社会基本面貌,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我认为,长沙吴简完全有资格与甲骨文、西北屯戍简牍、敦煌洞藏经书、清宫大内档案相提并论。也将形成某一门学科的分支,成为国际学术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课题。”
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说“: 1996年11月底,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批简牍。这是1996 年其他考古发现所难以比较的,可列作世纪性发现。”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研究员黄景略说“: 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纪年简牍的发现堪称世纪内的特大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孙吴时期的历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装在有机玻璃盒中的吴简
保护篇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吴简保护整理工作
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工作受到了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吴简发现后不久,时任国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即作出批示:“这是一次重大的文物发现,一定要全面妥善保护好,组织专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规划设计文物的展览保存,列入长沙的建设规划中。”2001 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又亲自听取长沙吴简的工作情况汇报,并作了重要的指示:“要将吴简作为国宝级文物对待;要加强吴简的保护、整理、研究和宣传工作;要立专项加大国家对吴简保护研究的投入,要建立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等先后参观考察了这批简牍,并给予高度评价。国家文物局将湖南简牍保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批准实施了湖南省局上报的《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并保证了专项经费的落实。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2004 年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上,把湖南简牍保护列为当前需要抓紧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之一。
湖南省文化厅和文物局领导十分关心三国吴简的保护,成立了以时任厅长金则恭为组长的湖南省简牍保护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湖南简牍保护整理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并多次实地检查简牍保护整理室、库房、展厅的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从2000 年开始立项兴建长沙简牍博物馆,2003 年主体竣工进入装修阶段,2005 年12 月试开馆,2007 年正式对外开放。2009 年该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馆。全馆占地30 亩,主体建筑面积14100 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0 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3000 平方米,绿化广场8000 余平方米。馆舍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天井型内庭和黑白外墙设计,独特地表现出“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建筑意向和宇宙的幽深奥妙,具有中国现代园林建筑风格。长沙简牍博物馆主体建筑工程获得2007 年湖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正是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长沙简牍博物馆得以迅速筹建、成立,承担起全部三国吴简的保护整理工作,并在大规模饱水简牍保护无可供借鉴之经验的情况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规模化、专业化的简牍保护整理新路。
(二)吴简保护工作探索前行
长沙吴简的科技保护,先后与中国文物研究所、荆州博物馆等单位合作进行,并以荆州文保中心提出的技术路线为主体,共同制定出简牍清洗、脱色、脱水的科技保护方案。2002 年5 月、2003 年11 月,湖南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分别在长沙、北京召开吴简科技保护方案专家论证会。2004 年4 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湖南省文物局上报的《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
在长期的简牍科研保护工作中,长沙简牍博物馆逐渐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南方出土简牍特点、操作流程严谨、有可靠质量保障的保护工作机制,完成了所有有字吴简的脱色和脱水处理与修复包装工作,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简牍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先后受邀参与了广东南越王宫博物馆汉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秦简、北大汉简、清华楚简、甘肃秦简、山东银雀山汉简的科技保护工作。长沙吴简的科技保护工作多次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及文保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全国简牍保护工作中起到了标杆和示范的作用。
吴简保护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揭剥清洗。出土的吴简呈饱水状态,表面还覆盖着厚厚的淤泥。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剥离和清洗,其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精细。每剥取、清洗一枚吴简,要使用三十余种工具,须经过剥取、粗洗、中洗、精洗、脱色、脱水等多道工序,需时五十分钟,简牍清理人员还必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不能对吴简上的字迹有任何损伤。1996—2002 年,经过六年多艰辛细致的揭剥清理,完成全部吴简的揭取、清洗工作,共计清理出吴简14 万余个编号,其中有字简近八万枚,有墨痕简牍2 万余枚,另有4 万余个编号无字。6 年间,从事此项工作的全体人员从未休过节假日。不但提前3 年完成10 余万枚的清理工作,同时还绘制了吴简原貌清理揭剥平面图6 大册,工作笔记30 余本,达100 余万字,为今后学界对吴简的复原研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第二阶段:脱色拍照。因受淤泥的浸蚀,简牍出土时是深褐色的,通常情况下,用肉眼无法清晰地看到字迹。为了便于人们阅读观赏,文保工作者对简牍进行了脱色处理,即通过化学方法使简牍从现有的深褐色还原为字迹清晰的米黄色。脱色完成后,再将吴简拍照存档。然后,文保工作者还会将简牍浸泡在蒸馏水中,这样做是为了消除脱色过程中残留于简牍中的化学试剂,避免残留物对简牍长期保存造成不利影响。
吴简脱色、照相由长沙简牍博物馆分别与荆州文保中心、文物出版社合作进行。2008 年,吴简大规模的脱色拍照工作全部结束,为吴简的整理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脱水修复。2004 年2 月开始,吴简进入批量脱水程序,长沙简牍博物馆采取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合作的方式,将脱水工作交由荆州文保中心经验丰富的简牍修复专家方北松主持。
吴简出土前埋藏于古井1700 余年,地下水位高,腐蚀严重,极度糟朽。为了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文保工作者对吴简进行了脱水处理。吴简脱水先后经历了“醇—醚连浸+乳香胶法”“乙醇——乙醚法”“乙醇——填充物法”“十六醇填充法”等试用阶段。经过反复试验,对比观察,最后采用“十六醇填充法”对走马楼简牍做脱水加固处理,使简面颜色尽量保持其质地本色,并使之能在自然条件下长期保存。
由于简牍绝大多数都存在开裂、残断、破损等现象,因此吴简脱水完成后必须抓紧做修复处理。这是一项艰巨而枯燥的工作,修补、粘接必须平整严密,缺失部分绝不能用其他简补接,必须尽可能地保持简牍原貌。吴简经过修复后,与脱水之前相比,不仅形体保持了一致,字迹清晰,而且开裂、残断部分得到恢复,有利于长期保存及文字的识读。
走马楼简牍全部采用有机玻璃盒来进行包装。其优点在于:吴简放置其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固定和防护,能够比较直观地进行文字释读和近距离观察、接触,就算是直接用双手拿取也比较方便,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
2011 年,走马楼简牍大规模脱水、修复与包装等工作顺利完成,为长沙三国吴简科技保护项目的阶段性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亦为将主要精力和重心转入到简牍整理与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点交验收与日常维护。吴简保护工作的最后一步,就是按编号顺序,对脱色、脱水、修复后的简牍逐枚点交,有序放入恒温恒湿的库房中进行保存。具体做法是:按编号顺序,对脱水简牍逐枚点交;参照光盘照片,逐枚核对,测量原长、现长,详细记录缩水率、残断、缺失等情况;对点交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列表登记,并将外观标准完整、字迹清晰、脱水效果好的简牍作为标本记录编号,以备调阅查看;针对简牍拼接错位、脱水后变形、包装不适等问题,及时提出改正和修复要求,并尽快地予以修整、纠正、更换。
通过细致、严谨、周密的点交验收工作,保证了脱水简牍的整体质量。脱水后字迹与简牍底色对比度合适,字迹较为清晰;脱水后简牍形状变化不大,缩水率基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简牍颜色偏深、字迹脱落变淡、简体折断缺失与弯曲变形、有机盒编号混乱等问题也得到及时解决。
长沙简牍博物馆严格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在这十六批次大规模的简牍验收与点交入库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很好的文物保护经验。到目前为止,近八万枚有字简牍全部脱水入库建档保存,无一枚编号错乱,无一枚发生缺失。
(三)吴简整理工作稳步推进
走马楼三国吴简计划分十一卷出版,包括《嘉禾吏民田家莂》一卷,《竹简一》至《竹简十》十卷。走马楼吴简之整理历程大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7 年至2001 年。1997 年9 月17 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大学主持召开第一次走马楼简牍整理小组成立及第一次工作会议。该阶段主要整理出版了《嘉禾吏民田家莂》和《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一》两卷。
第二阶段从2002 年至今。从2002 年到2004 年初,长沙简牍博物馆用了近两年时间完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整理整体方案》的编制、论证、修改及审查工作。2004 年4 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通过该方案,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经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有关人员共同商议,对简牍整理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将整理工作组由原先的两个组分成三个组,分别由李均明、王素、胡平生负责,项目责任人与三位专家签订整理合同,整理工作由三位专家分别领衔,轮转或同时开展工作。
长沙走马楼吴简计划出版十一卷,目前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七卷,尚有4 卷未出版发行,分别是《竹简五》《竹简六》《竹简九》《竹简十》,目前《竹简五、六、九、十》所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出版指日可待。
田余庆先生在观看三国竹简
研究篇
(一)吴简研究成果斐然,学术队伍不断扩大
从1996 年10 月长沙走马楼吴简被发现以来,随着资料的陆续公布、研究的逐步展开、争鸣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持续涌现。
近20 年来,历史、考古、文献、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积极探讨,出版了大量报告、专著和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关于吴简的研究文章有500 余篇(不含境外);撰写的专著10 余部;以吴简为专题的博士论文5 篇、硕士论文20 余篇。
近二十年来,从事吴简研究的学者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填补了三国史、简牍学研究的诸多空白。长沙简牍研究会、北京吴简研讨班、东京吴简研究会等专门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北大、清华、武大、吉大、湖大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都有专门研究吴简的学者。吴简研究逐步成了简牍学中的热门专题,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科前沿。
1996 年长沙走马楼吴简出土后,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关注,1999 年由日本多所高校的知名学者漥添庆文、关尾史郎、伊藤敏雄等十余人发起成立了“长沙吴简研究会”。三国吴简的研究在日本被纳入国家的多个重大课题,该会的吴简研究课题得到日本官方文部省的经费支持,并相继出版了《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等系列专著,代表了目前日本吴简学研究的最高水准。
2001 年长沙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在长沙召开“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国际简帛学界的一次盛会,来自国内、国际简帛学界的领衔人物,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英国剑桥大学的鲁惟一、东京大学的池田知久、北京大学的裘锡圭、清华大学的李学勤等180 余人参加了会议。2011 年3 月15 日,长沙简牍博物馆举办了“中日长沙吴简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日本长沙吴简研究会、北京吴简研讨班和长沙简牍研究会的约40 名专家参会,充分利用长沙吴简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中外学术交流,搭建中国简牍学吴简研究平台,活跃学术气氛,形成了品牌效应。
(二)简牍科技保护研究推陈出新
简牍科技保护技术是一门源于简牍文物保护实践的应用技术,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从多年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联合武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围绕简牍保护,先后开展了《饱水简牍保存期有害微生物研究》《简牍脱色材料及简牍变色机理研究》《简牍脱水材料及脱水机理研究》《简牍文化与历史信息提取与分析》等5 个专题研究,取得了系列科技保护成果,为全国的竹木类文物(以简牍为主)的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探索出新路径。
(三)吴简书法研究方兴未艾
如同甲骨文发现以后引起书法界兴趣一样,走马楼吴简同样引起了书法界的重视,成为书家们研究的新课题。三国时代是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由简牍时代向纸张时代过渡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国书法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留下的文字材料十分稀少,惟有走马楼三国吴简数量巨大,形体丰富多样,仅书体便有楷、隶、章草、行、草书等多种。虽然简牍的书写皆出自中下层官曹、吏卒之手,书写的规矩意识不强,手法天然,自由舒展,与汉魏碑刻书法的严谨端庄有很大不同但却代表了这一时期一般通行的书写风格和水平。总体上说,吴简文字以隶书和楷书风格为主,呈现出隶书向楷书迈进的历史趋势。2014年,国家核心期刊《中国书法》的第五、第十期发表了“长沙东吴简牍书法特辑(上、下)”。该特辑收录了吴简书法论文五篇,由长沙简牍博物馆研究人员撰稿,分别从吴简书法综论、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四种书体角度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展现了走马楼吴简的书法艺术价值。
小朋友体验简牍书写
利用篇
(一)立足陈列展览,服务人民群众为了加深公众对简牍文化的了解与认同,长沙简牍博物馆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抓住《博物馆条例》实施和长沙成功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大好契机,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简牍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1.以经典的基本陈列留住观众
常规的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的筋骨和主干,是博物馆传播文化遗产的最主要手段。长沙简牍博物馆利用5000 余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倾力打造“文明之路”基本陈列展,分长沙吴简、中国各地简牍、世界文字载体、简牍制作和简牍书法等板块。2015 年6 月,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被评选为湖南省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
长沙简牍博物馆2007 年11 月8 日正式对外开放,2008 年10 月28 日开始实施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观众70 多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约占30%,港澳台及海外游客约占10%,年均接待学术团体200 多个。
2.定时更新临时展览吸引简牍文化爱好者
临时展览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相对独立、展出时间较短、时效性强、形式灵活,是常设展览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保持展馆对观众持久吸引力的有效手段。长沙简牍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举办了诸多新奇多彩的临时展览,如书画展、漆器展、古代家具展、瓷器展等,以吸引古玩收藏爱好者和热爱传统文化的市民。
特别是近两年,为了展示从甲骨、青铜器、刻石到简牍帛书、纸卷印本,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字载体演变发展史,长沙简牍博物馆举办了两场与文字载体相关的特别展览。
2014 年5 月到9 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合作,引进了“盛世殷商——甲骨、青铜、玉器精品文物特展”,精选近百件来自安阳殷墟的国宝级商代文物。2014 年12 月至2015 年3 月,与吐鲁番博物馆、吐鲁番学研究院共同主办了“翰墨留香丝路溢彩——吐鲁番出土文书精粹展”,展出了128 件吐鲁番历代文书,这是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次走出新疆向公众展示。
3.户外巡展让观众足不出户看展览
长沙简牍博物馆每年开展户外巡展十余场,参展人次十余万。巡展地点多选在各大高校,社区甚至监狱、少管所。巡展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精心讲解,通过图文展板介绍简牍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让公众足不出户看展览,近距离感受中国简牍文化。
4.走出国门将简牍文化推向世界
2008 年3 月应日本谦慎书道会的邀请,长沙简牍博物馆与国家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一同赴日本办展,在日本引起轰动。2014 年9 月,长沙简牍博物馆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领略简牍文化,分享中秋温情”主题活动,在美国布莱恩特大学Janikies 剧院举办了“中国湖南简牍文化展”及专题讲座。讲座以《中华早期文明的璀璨明珠——中国简牍文化》为主题,介绍了中国简牍学发生发展的历程以及主要研究领域。
通过国际合作、国内交流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既丰富了长沙人民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长沙简牍博物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博物馆的策展能力和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
5.高端接待展示长沙形象
长沙简牍博物馆建馆以来已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部委、各省市领导数百人,联合国副秘书长在内的国际友人数千人。
2014 年1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馆参观。刘延东指出,简牍等历史文物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对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4 年6 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来馆参观考察。励小捷充分肯定了长沙简牍博物馆所取得的成绩,认为长沙简牍博物馆在实行文化遗产保护、免费开放、优化为民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5 年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来馆参观。李源潮表示,研究简牍文物不仅对发展我国的文化、艺术裨益良多,而且对传承千年以前的生产工艺也大有帮助,这些都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非常强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历史的发展一脉相承,也是延续千年的中国梦!
各级领导人的来访和重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的支持与期望,也是对长沙简牍博物馆多年以来工作的大力支持和肯定,长沙走马楼吴简作为长沙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闪耀的光彩。
(二)宣传推广是为更有效的保护
文物保护不仅要靠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还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实现更有效的保护。长沙简牍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开拓创新,开辟了多种宣传途径。
1.开展宣教活动推广简牍文化
(1)面向社会各阶层普及简牍文化
长沙简牍博物馆积极面向全社会各阶层人群尤其是农民工、老年人、少年儿童和残障人士普及简牍文化并提供文化服务。中小学生“简牍征文、绘画大赛”、湖南省首届争当“四好少年”夏令营、“走近历史,传承文化”简牍知识大奖赛、简牍文化春联征集活动、“关爱残疾儿童”和“关爱农民工子弟”活动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育项目,让社会上每一个阶层都能在博物馆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充分利用节日开展简牍特色文化活动
长沙简牍博物馆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节日,开展具有简牍特色的文化活动。例如:在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吴简大解密”、免费鉴宝、开放“洗简室”等活动;在文化遗产日组织汉服表演、公众考古、古琴弹词雅俗共赏。
(3)紧扣简牍主题长期举办市民文化遗产讲堂
长沙简牍博物馆自2008 年推出公益性知识讲座“长沙市民文化遗产讲堂”,已先后邀请了90 多位名家学者,成功举办近百期讲座,现场听众超过10000 人次,注册会员已达500 多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为专家学者和公众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深受市民的欢迎。
市民文化遗产讲堂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题,紧扣简牍特色,同时兼谈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对弘扬中国简牍文化,唤醒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吴简发掘保护工作的亲历者、长沙简牍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宋少华主讲《长沙走马楼吴简专题讲座》和《长沙三国吴简的发现、保护、整理与研究》,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专业解读三国吴简,让公众全面了解了走马楼吴简的发现、保护、整理与研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松长主讲《湖南出土简牍综述》,向公众普及简牍文化和湖湘文化。台湾历史学者邢义田教授主讲《没有桌椅,怎么写字?——对中国古代书写姿势的再思考》,引发人们对简牍时代中国人书写姿势的思考。
2.吸引公众参与共建简牍博物馆
(1)探索共创共赢的“馆校共建”模式
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女子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开展馆校共建活动,将长沙简牍博物馆打造成学校的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小学实施“简牍文化进学校”活动,设立流动博物馆,走进学校、社区,走近农民工子弟。
2009 年以来,长沙简牍博物馆与37 所中小学达成共创共建意向,签订“馆校共建”协议。定期开展“简牍小课堂”活动,组织讲解员将简牍知识送出博物馆,送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开展简牍知识专题讲座,共送课300 多堂。
(2)打造寓教于乐的简牍互动体验中心
简牍互动体验中心是观众亲手制作、书写简牍的实践园地,主要面向未成年观众,由讲解员带领观众领略文房四宝的魅力,并指导观众在简牍上用毛笔书写诗词歌赋,并编联成册作为纪念品送给亲属。
通过市场调查,体验中心又引进了模拟考古DIY、简牍雕刻工艺、彩绘瓷画、国宝拼图等全新互动体验项目。新项目的引进,不但丰富了体验中心的活动内容,还与博物馆陈列展览相得益彰,使古老的文物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对广大观众和未成年人的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广作用。
2014 年,长沙简牍博物馆成立“简博俱乐部”,通过互联网组织未成年人定期参与馆内互动体验活动。新的平台有助于吸引凝聚一个稳定的受众群体,及时接收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3)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
“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已举办六年。该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通过报名、选拔、培训、考核,聘任一批小学员作为长沙简牍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小讲解员”培训已成为长沙简牍博物馆最具社会辐射力、影响力、社会美誉度的假期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
免费开放后,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大众共享的理念,长沙简牍博物馆建立了一支200 余人的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由文博爱好者、青年学者、高校学生、离退休干部等社会人士组成,他们在大众与博物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服务。
3.善用各种媒体,强化宣传效果
(1)依托大众传媒宣传简牍文化长沙简牍博物馆主动联络新闻媒体,对新的陈列展览和讲座进行宣传报道,成为新闻媒体的“常客”。联合电视台拍摄多部专题纪录片,2008 年,参与央视“5·18 国际博物馆日”特别节目《中国记忆——从博物馆看三国》的拍摄和录制;2011年,协助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拍摄专题片《三国吴简话三国》;2015 年,协助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拍摄专题片“江河万里行”之《湘江:历史信使长沙简牍》;联合长沙政法频道拍摄3 期免费开放宣传电视片,联合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拍摄《走马楼十二年》电视宣传片;与湖南交通电台、湖南旅游频道做了多期免费开放旅游推荐连线节目。联合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等省内新闻媒体记者制作了多期有关吴简内容的采访与报道活动。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通过中央到地方各大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对走马楼吴简进行了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对吴简保护与利用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2)借助网络科技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办好网上博物馆和多媒体博物馆。在全市文博单位中,率先建立博物馆官方网站。2011 年,建立以“长沙简牍博物馆”命名的博客平台、微博平台、短信平台、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2014 年,建立官方微信平台。在博客、微博、短信、微信中发布博物馆的展览、藏品、活动等各种信息,并把宣传内容纳入省市文化局、文物局网站中。同时,与长沙旅游推广网站签订推广协议,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时光流转,岁月悠悠,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出土问世已近20 年,当年轰动海内外的国宝如今已静静地陈列在简牍专题博物馆内,在文保专家的悉心呵护下,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此驻足,让全世界的简牍学者皓首穷经。沉睡1700 年的历史记忆被重新唤醒,以全新的姿态获得新生,继续见证着文明之路的前行。(作者:管震)
来源:红网
作者:肖娟
编辑: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