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抬阁故事会 千年古镇的“行为艺术”
红网时刻 字号:
2017-02-06 10:46:40

汨罗时刻报道(特约记者 李红辉)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是一个有1400年历史的古镇。长乐抬阁故事会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由元宵闹花灯习俗演变而来,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长乐抬阁故事会是长乐人的“行为艺术”。他们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个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表演一段段故事,浓浓的民俗味在一个个人物造型中喷薄而出。2011年,长乐抬阁故事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乐镇抬阁故事会的精妙之处在于“比”。每逢太平年景,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长乐镇上市街和下市街两个团体就要进行故事会比赛。 比拼越激烈,故事就越精彩;’火药味’越浓,民俗味就越浓。比如,上市街来一出“樊城下书”,向下市街“下战书”;若下市街不回应,上市街再来一出“太公保钓”,将下市街比作“鱼”,对下市街进行“挖苦”。若下市街仍不回应,上市街则“十二面鼓”擂响,逼迫下市街“应战”。这时,下市街扎一台“鸡嘈南北”,将上市街比喻成“鸡”啄食的模样。紧接着,“太公到此”“十二寡妇征西”“十三个和尚救唐王”……此时,上市街和下市街已成对擂之势,在“故事里”誓要一较高下。正因为“比”,这项民间艺术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故事会怎么“比”?一方出6条龙,一方就出9条舞龙;一方踩2米多高的高跷,一方就踩3米多高;一方打6套威风锣鼓,另一方打10套;你出8个娃的“八仙过海”,我上9个娃的“永乐观灯”。2016年正月十五,上市街与下市街的故事会在镇政府前的主街相遇,比的是气势和内涵。

故事会里,孩子们是主角。长乐人把自家的娃娃装扮成一个个历史或传说人物,“晒”出一个个造型,表演出一段段故事来。这是属于长乐镇人的“行为艺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娃娃,分演着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和高跷故事,从隋唐流传,至今不衰。

这是一本清代手绘书,记载的就是长乐抬阁故事会。抬阁故事又称抬故事,这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对于故事会主角的脸谱、着装都有着一套套规范。这本手绘书对此都一一记载。

从左至右,两位老人分别名叫陈米才和陈斌全,是现任长乐故事会会长陈范兴的爷爷和父亲。他们两位是长乐故事会史上的重要人物。陈范兴正是在祖辈和父辈的影响下,走向了传承和发展长乐故事会的道路。

长乐镇故事会博物馆里,65岁的陈范兴正在整理各种道具、服装和台彩。每次巡演结束后,这些都是他的日常工作。陈范兴8岁的时候,父亲便教他踩高跷。后来,他还学会了小锣鼓套路、扎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高跷故事及彩绘造型等技艺。如今,他成为长乐故事会国家级传承人。

文革时,长乐故事会曾被当作“破四旧”砸掉了。1984年,时任长新大队队长的陈范兴把上市和下市街有威望的老人召集在一起,商量重建复兴公,恢复长乐故事会。这个破旧柜子上记载了当年重建时33位创立人的名字,其中13人现已去世,但他们对长乐故事会的贡献却写入了历史,被一代代人铭记。

演故事的第一步是化妆。扑粉、抹脂、上彩、勾脸谱……为孩子们化妆的是83岁的老艺人李素松,他与故事会结缘七十多年,虽然年老多病,仍对故事会痴心不改。

10岁的小芳和她的表弟今年参加了踩高跷表演。去年,镇里成立了故事会传习所,她的很多同学都在这里学习了故事会的历史及表演技巧。“故事也要从娃娃抓起”,长乐镇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故事会的热爱。

故事会其实也是长乐镇一个个家庭的集体“狂欢”。因为,从扎故事到演故事,需要“全家总动员”才能完成。下市街谢孟光家今年扎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巡演的战鼓一响,镇里的人们便从四方八方涌向街头。有直接参与的,有围观助威的。2015参与故事会巡游演出的有1200多人,锣鼓喧天,人潮涌动,小镇的人好像都住在故事里。

一台故事一台戏,下市街这台戏叫《八锤大闹朱仙镇》,讲的是南宋岳家军4小将攻打金军重镇的故事。

上市街这台戏叫永乐观灯,属高彩故事,描写明朝永乐年间某年的元宵佳节,光州满城花灯,照耀如同白昼。玩龙灯、耍狮子,舞河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迎面走过来的是“大脑壳”“小脑壳”,大如巴斗,小如拳头,这是在地上作哑剧表演的故事,属地故事,十分风趣幽默。

故事会是长乐古镇的文化之魂。千年故事,经久不衰,古镇的人们将自己的“行为艺术”一代一代的传承。每一个故事,都表达着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

 

来源:汨罗时刻

作者:zhoumin_ml

编辑:zhoumin_ml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