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
建设城市雕塑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红网时刻 字号:
2020-10-24 18:50:02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加强大型城市雕塑管控,将高度超过10米或宽度超过30米的大型雕塑作为城市重要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严格控制建设高度超过30米或宽度超过45米的大型雕塑,严禁以传承文化、发展旅游、提升形象等名义盲目建设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大型雕塑。(10月23日人民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正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快速发展变化,雕塑工程也逐渐成为各地建设的热门项目。这种公共艺术产品通过公共空间与民众产生互动,在丰富地方人文底蕴的同时,也可以形成独特的地区文化地标。但是,近年来却有不少大型雕塑饱受争议引发舆论关注,遭到了公众的质疑与批评。

比如前两周住建部通报处理的巨型关公像、大型水司楼问题工程。这些“巨无霸”形象工程,不仅违反相关规定、破坏当地景观,而且耗资巨大。要整改这些庞然大物,同样需要耗费当地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去的乌鲁木齐“飞天”女神雕塑和洛阳“弥勒金佛”,最后的结局是直接拆除,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大型雕塑建在贫困县,令其背上巨额负债,则让本就紧张的财政雪上加霜。“巨无霸”工程的频频出现,暴露出了哪些问题?

建设雕塑工程的初衷本应是为百姓谋福利,为当地带来更好的经济文化效益,但现实中的一些工程却是当地官员为“政绩”为“炫耀”而建的。这种歪曲的政绩观和功利心,造成大量不顾地方发展现状甚至是违反相关法规的面子工程出现。从“供给端”来看,一些地方仅以工程大小、投资额多少、建成数量多少来评判一个官员政绩的僵硬量化标准亟须改变,同时也应该加强宣传落实“做大工程不是政绩,真政绩靠时间检验”的工作观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市雕塑虽然符合相关法规,但不管是在审美还是实用方面都严重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它们有的是街头中越来越多却没有规划的装饰性雕塑,在造成空间凌乱、市民审美疲劳的同时,还损坏了城市面貌;有的是景区为了吸引观光客而修建的“打卡”雕塑,而在公共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日,这种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人造景观反而变得不受旅客待见;有的甚至是从国外抄袭嫁接过来的雕塑,但这在全球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现在,也只会遭到批判和唾弃。

城市雕塑是永远对民众开放的美术馆,是公共空间的艺术产品。它既不是景区吸引游客的“噱头”,也不是脱离实际只当摆设的空中楼阁,更不是官员追求政绩的工具。因此,在做出相关决策时,政府应该充分听取和尊重艺术家、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减少官员或开发商主观意志造成的过度干预,建立完善共商共建,多元共治的决策机制,建设经得住人民、社会和历史考验的公共艺术产品,切忌“贪功求名”“贪大图高”。

文/杨语灵(西南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杨语灵

编辑:化定兴

点击查看全文